《功夫熊猫》有感
(2008-06-30 16:13:03)
标签:
感受杂谈 |
《功夫熊猫》很好看,大约是我在电影院里,听到笑声最多的电影。
人看了,大家就要议论几句。有些人感叹:一部描写中国特有的电影,却给西方拍了,中国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等等。
有人分析:从弱者的角度看:这是中国导演信心不足,视野不够宽广。(也许是电影里的主题之一,不信自己);也有人说:“观众对国产电影的鄙视是一层,对洋货有敬重之心是另一层。因为国外电影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没有无赖心理,没有行业污点;中国电影是一个劲儿地逃避,装白痴,观众有成见是非常自然的。”;还有人说:动谩的创作受制于电视台,一部动画能不能播放不在于动画的质量而在于公关是否顺利,浅规则解释、进行得是否流畅。
追究下去,可以说的太多。
《功夫熊猫》很好看,但是不深刻,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已经很成功,去苟要它的艺术深刻那是苛求的。
《功夫熊猫》是一部很好的娱乐片,娱乐的方式有很多,恶搞、幽默、装疯卖傻,恶俗媒俗。娱乐从来是我们需要的,人生本来底色就悲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试图超越人生的困难与困局。哲学的、艺术的、娱乐的。
娱教育乐当然是好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一些教育,获得一些人生的启事,当然是好事。
真理总是简单而平易的,那些过于艰深的东西对于大众的启迪并不实质的好处。通俗而不低俗,深入浅出这是大师才能做到的,当然,我不认为《功夫熊猫》就是大师级的电影,但是它确实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什么呢?
有些人说责任,有些人说是勇气,有些人是是相信。不过的人从各自的立场去理解这部电影。
我思考了几个角度。
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教书很累,我一直在用逼迫的方式逼迫学生学习,我一直试图去改变学生,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他们身上的一些懒惰,甚至希望他们成为我们希望的那样的人。
电影里面乌龟有一句话:我不能逼迫一颗树开花。耗子接着说:我可以决定让它在哪里开花,哪里结果。乌龟说:你要破除你的偏见。
我对这句话是有感慨的,都说人是逼出来的,不错,倘若人内在有了想法,外在的逼迫可以起作用。倘若他自己内在都不愿意去尝试,去努力,外界的逼迫是毫无用处的。
源发点还是在于自己。
现在的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非要逼迫每一棵树都开花,不管它愿不愿意,因为开了花的树才是好树,捉住了老鼠的猫才是好猫。这个花和老鼠自然是指分数。
开花的树自然是好树,长果子的树也可以是好树,多一点多元的评价,好象情况要好一点,但是,现实不是这样,说要多方面评价学生、老师,最后还是分数,这是现实。
大约我的问题也是这样,企图让他们在分数上开花,因为这涉及到我个人的利益,我们也会说一大番道理,不过人家就是不领情,一厢情愿的爱怎么可行呢?
我要破除我的偏见,当然我还是会逼迫学生去学习,这是做老师的责任,但是我不在希望他能有所改变,我做我该做的,不希望,也就不失望了,至于于己的评价,看开点吧。
实际上有时,过了头的逼迫是可怕的,你倾注得越多,最后可能得到的越少,于己于你逼迫的对象都是这样的。
残豹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学生说它想得到那本秘籍。我说我不那么认为,里面的武功高手都想得到,那不是根本的原因。原因在哪里呢?残豹跟老鼠打架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从小逼迫我练功夫,练得我腿都断了,告诉我那么高的目标,我当然要争取了(大意)。
有时候逼迫逼不出自信,反而逼出了野心。
野心是可以摧毁一切的。
洁尘的一篇文章写歌剧女神卡拉斯,说成功的卡拉斯对母亲的感情非常复杂:她怨恨母亲,在母亲的严厉的约束下,她可以说没有童年,没有少年,一切都被音乐包围着,她也非常感谢母亲,母亲让她领略到艺术顶峰的壮观景象和站在顶峰处的巨大的幸福。
看来逼迫要是逼出了成功,那么纵然那些过去的艰辛也可以算是成就今日辉煌的努力,如果不成功,人心丢了,野心来了,世界就可怕了。
朗朗的成功不是这样的,倘若朗朗没有成功,他怎样看待他的父亲?看来这结果依然是重要的。
体会过程,说来轻巧,要做到实在不易。我们是崇拜成功的,是不同情失败的,当大家都想成功的时候,世界可怕了。
熊猫战胜了残豹,靠什么?靠相信自己?也许吧。不过,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梦,一个动画电影带给我们安慰的梦。电影本身就是一场奇妙的梦幻,在胶片中安慰我们失落的人生。电影开场是一场梦,结尾又何尝不是一场梦呢?只是我们觉得我们是醒着的罢了。人生很多时候是孱弱的,也许一场电影,一种艺术正是对这种孱弱的一种阿Q似的安慰与暂时的解脱,有时这种安慰也可以焕发出巨大的力量,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