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涛哥爱沫沫
涛哥爱沫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315
  • 关注人气:5,9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你是范跑跑——一堂语文阅读课讨论后的反思(下

(2008-06-16 18:24:23)
标签:

感受

杂谈

你发现什么没有?

6个问题6班有14个人认为他不可取,不是好老师 7个问题,你看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的可有39人。也就是说这14人用了双重标准。这种情况在4班有3个人。

们很多人对他人用崇高的标准来要求,对自己用宽容的态度。我们常说的道德的伪善就在这,让我悲哀的这1/3的一个班的人都是学生呀,这么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思想是多么可怕。

学生选择逃跑,没有什么,本能嘛,学生不选择崇高,也可以理解,毕竟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是,6班这么大面积的选择自保还是让我吃惊,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人是自私的嘛。他们的麻木的,甚至理直气壮的口气让我愤懑(但是,那个时候我还不能骂他们,不然他们不说真话了)相比4班要可爱很多。

2,老师是不如同学的,这很正常,在学生严重,朋友的价值是大于老师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价值还有待我们努力来提高。

3,选择救别人的人是什么样的学生呢?答案是大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中2个选择救老师的也是成绩不好的学生,那个说老师对我们有爱而救老师的学生成绩很差。而6班的成绩比4班好。这让我很感慨。

我当然不能说成绩好的学生,道德不如成绩差的,就如同不能说有钱人没有道德,为富不仁一样。不过一个现象却是这样的:成绩好的学生有时候会更自私。

这说明了什么?

自私是人的本性,这是不错的,但是,我们总需要一点东西来约束控制一下我们的自私吧。这一点,儒家早就提出来,孔子认为要通过礼教来实现。到了宋代理学提出,朱先生说要灭人欲,存天理,于是道学严重起来。

人欲毕竟是灭不了的。关于人欲宗教看的更彻底,佛家早就看出人欲是人痛苦的根源,不过要明白这智慧的人不多,不过中间信徒还是不少。宗教是教人向善,宗教本该自愿,但是后来成了一种强迫,跟理学一样,完全根绝人欲,毕竟是做不到的。西方中世纪就是这样。

那到底该怎样来做呢?

梁漱溟认为有几个层次:一是法律,二是宗教、三是道德。他把道德看得比宗教还重要。什么又是道德呢?

季羡林认为:人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也就是修身的问题。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人类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阔步前进,个人生活才能快乐幸福。这是最高的道德。

这个说法有意思,没有宏大的道德框架,来的实在。我们教人讲道德,就是要从这三面来讲。

我们讲道德,很少讲第一点:因为对于自然,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是主角。特别是西方,文艺复新来确立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更是强化了个人自私的主义,对待自然,我们常常扮演征服者,现在西方已经不太认可这种观点了,我们还在走人家走的路,我们很多人都拥有这样的观点,以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有一篇文章叫《敬畏自然》可以找来看看。

2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谈的不少。但是我们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却成了世俗潜规则的教育,让孩子把自私发扬到底。我们的教育是让大家不讲公德的,因为讲公德对自己不利,于是太多的公众场所的不文明行为每天都在上演。这年头,好象老实总是吃亏一样。西方怎么讲,看资料说西方的教育怎样培养公众意识的。

    美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美国教育学生讲公德,是因为讲公德可以利于自己,不讲公德最终损害的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的说法不一样,我们谈公德好像都是为他人做事情一样,这样听来让人不舒服,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对他没有好处的事情,他多半不会做,西方的这样教育,我个人认为更符合心理学的要求。我刚才说了,我们很多家长教育学生是将私德,准确的说是讲私利。

    我们很多成人把自己在社会上的庸俗的思想不断传递给他的孩子,在平常生活中也表现自私自利的言行来,这样的孩子耳濡目染,哪能有一个雄健的灵魂?

3讲个人修养,我们曾经是很讲这个的,你看我们说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都是在讲个人修养。讲了几千年了,怎么好像突然之间,一觉醒来就都没有了?我们讲得是很多,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少人在双重标准。哪个封建皇帝不讲这些,但是绝大多数做到了吗?他们不过是在利用这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中国的道德里面,有许多伪道德,不是道德伪了,而是很多人在伪装自己很有道德,于是要求别人仁义理智,自己却干得男窃女娼的事情。鲁迅写了不少文章来揭露这些伪道德。

学生说:我干嘛要选择崇高?

是呀,干嘛要选择崇高呢?

生命和崇高哪一个更重要,我们平常是不讲这些的,我们讲什么?我们讲分数,我们讲利益。如果,我们平常多讨论一点这些东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偏向我们希望看到的答案的。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我说过多次的,我们太强调育分,而不是育人。

那到底怎么教育呢?

孔子认为应该用艺术的方法来实现礼教,在艺术的氛围下感受“礼”的重要性,感受道德作用。这点看法很高操,你看西方的富人,很多都要让自己的孩子学艺术,特别是贵族,这些家长并不指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艺术家,他们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种更高的素养,西方的艺术课上得也是有声有色,我们呢?现在学什么琴的,钢的,铁的,很多,目的呢?大多是着眼于现实,着眼于利益,我们的艺术课,那真叫残不目睹,跟没有差不多,因为不中考,高考嘛。

现实主义现在很流行,不要去指责老师,老师能怎样?只是老师出问题了,太好解决了,大不了换老师,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

杜威讲实用主义,我们把使用发挥到只看见分数和利益,我们的道德到哪里去了?

不过,我也不用那么悲观,地震中也有那么多感人的事情,鲁迅说中国自由他的脊梁,做好我老师该做的事情就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