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启发教学的思考

(2008-06-16 16:13:56)
标签:

感受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公开课的反思

方法来自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一般就会使用什么样的方法。

所有教师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究竟应以什么为出发点?通过管教塑造一个灵魂,还是顺其自然地按照孩子的天性开发一个人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所谓回忆说,他认为人天生就有各种知识和能力,只是因为遗忘的缘故,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来帮助他们回忆。这种理论尽管没有科学的证据,但从教育的实践来说,启发式教育不就是按照人的天性开发其智慧的潜力吗?而灌注式教育则把人当作一张白纸,拼命地往上面写字,而不管人是不是能够有效地接受这些知识。
   
所以各种题海战术,简单重复背诵标准答案,学生不求甚解,便是这种灌注式教育
的必然产物。

现在大家都在说“启发式”教学好,但是为什么这样一种好的方法在教学的实践中运用的比较少呢?公开课,很多老师也会运用这样的方式,但是很多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并没有经常不使用这样的方法,这是为什么?找到阻碍我们使用这样的方法的原因,我认为是关键。

上面,我说的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是喜欢教师管教学生,喜欢教师教授知识的。根本的东西是我们的文化里并不鼓励人有独立、自主的思想。你看我们的俗话是: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毁之。

在看看我们的教育,大多数老师都是喜欢听话的学生,听话成了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调皮固然要教师规范,但有时“不听话”是要值得赞扬的。但是,我们的教育里这点做得很少,我们尽量让学生听话,这样可以带来管理的方便。

我曾经跟学生讲,有几种“不听话”,一是破坏性的“不听话”,这种不听话破坏了集体的利益,扰乱了公共的秩序,这是必须反对的;另一种是叛逆性的“不听话”,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这需要我们引导;还有一种是思考型的“不听话”这需要我们鼓励,也就是鼓励学生质疑的精神,不要教师说什么就听什么,毫不思考全盘接受。

这种“不听话”我们鼓励得并不多。我说了,可以从我们的传统里去找原因。

我们也要从现实中找原因。

我们知道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但是,这些素养的显现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展现的。而中国现在教育的大环境并不是很好,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分数依然处于核心的地位。这种长期显效的方式并不如那种填鸭的方式的效果取得的效果好。我们看见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也许,你会反对我,认为启发式教育效果要好于填鸭式教学。不错,从长远的角度看是这样,但是短期的效果并不好,一线的教师应该有这个体会,也就是说,选择启发式教学,长期肯定好,短期的功效不一定马上显现出来,而填鸭教学了,毕竟是一种成熟(成熟未必是好的,中国的封建制度也成熟了几千年),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更为实在的分数,这就是实际的情况。

如果,一开始就实行启发式教学,从头到位,效果也会不差,但是,现实中的情况是班级情况不一样,班级内部学生水平不一样,孤单的选择有时候是势单力薄的,当然,有些人在分数面前就逐渐放弃了这种好的方法,又回到原来的方法上。

这是原因二。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启发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况并不理想。一些学生对上课的内容准备并不充分,也就是说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并不好。我们引进的“导学卷”思想,就是让学生去预习,现实中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各科作业加起来很多,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预习一节课。学生预习不充分,甚至不预习,导致课堂上老师启而不发。导学卷思想很好,但是在每一科中都实现目前有困难。需要我们做的是各科教师协调作业,这是有必要的,但是做的不够,难点很大。

那天听了金杰的课,除了赞叹老师之外,比较集中的就是说那些学生太好了。学生配合确实是启发教学实行的一个重要点。

老师在不能改变学生生源的情况下要做的就是精心备课,备学生,尽量分层教学,体现差别,这是一门大学问。

有一些方法可以学习

首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是教者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式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这种思想一开始就要培养
    
第三,教师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要给予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第四,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过理科怎么上得有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趣和考试如何统一又是一个问题。

第五,“要允许学生不懂”。这是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主张“一课一得”,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六激疑启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说明疑问是长进之母。激疑启发的要点就是无疑处生疑,使一堂课沿着无疑--有疑--无疑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怎样激发学生的疑问又是一个大问题。

关于教学的目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目标,我们一直强调,为什么?因为考试要考,而情感的目标,我们一直忽视,为什么?考试中很难体现。

做一个假设:一个学生道德、情商好,但是分数低,另一个学生分数高,情商底,老师喜欢哪个?很多老师会喜欢情商高的,而会选择分数高的,现实的评价毕竟太看中分数了。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的三维目标的情感目标就很难真正的实现。形式上讲讲是容易做到的,从内在去做就不容易了。

而这情感的教育很重要,我认为,启发教学是手段,最终你要实现的还是情感的教育。也就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获取分数,完成血液,还是教育学生?是育分,还是育人?

地震后,跟学生上了一节阅读课,讨论“范跑跑”,很多人指责范跑跑,但是让他们选择,让他们当老师时,他们却选择逃跑,他们采用了双重标准,这是很可怕的,更让我难过的是,很多学生都选择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逃避责任,也就说如果他们当老师,他们也跑,不会去救学生,一个班只有一个学生选择救学生,另一个班有9个人(救学生可能会付出自己的生命),那一节课,我上得很艰难,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学生怎么了?

逃跑是本能,不错,但是我们救人更加崇高,我们可以不选择崇高,但是我们要崇敬崇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去选择崇高和责任呢?(他们很真实,因为我要求他们真实,说出自己心理的想法)我们的教育肯定有问题。

我们一直讲德育,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真实是这样的?当然不能完全苛责我们的教育,孩子还来自家庭,家庭、社会对他们影响更大。而作为教育者,我们课堂就必须把这种责任承担起来,教育者有没有勇气,在分数和情感教育的选择下做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坚持到底?我们把这种育人的思想应该全面地灌彻到我们的每一节课堂上,特别是文科,让学生做更多的讨论,直面心底的讨论,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讨论。

我喜欢西方的教学,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课堂更多的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思想。

如何让理科也引入人文思想,需要专家,老师不断研究。个人认为那天的数学课。里面有这样的机会。例如那条垂直线,实际上它是多余的,它在干扰学生,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启示: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干扰你的事情,我们要做的驱除那些复杂的无用的东西,做最关键的事情;另外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可以告诉学生生活中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里面肯定有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要寻求最有效的方法。数学的核心是什么?是思维训练,是对真理的寻求与探讨,而每一个科学大师无不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说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我不是专家,需要跟更多人探讨,向更多人学习。

基于此,我认同龚校长的看法,金杰的课重点应该在最后:对“自由”的探讨。而诗歌的意想不用将那么多,让学生明白自由的可贵,明白人的尊严这一点比它明白一些意象更重要。不过,要是把重点放在那里,肯定会有人说不贴近文本了。

2节课都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如何让这种思想真正的实现,更值得我们关注。

我个人非常敬重谭嗣同,因为他可以为自己的理想而殉身,我在现实中有时是胆怯的,我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但很多现实的情况让人痛苦,不过,还好我在不断反思自己,我也需要鼓励,来自自己,来自外界,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