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生活有关的美好
(为《生活素养》一书作序)
我们常说为普通人盖好房子,盖有人住的房子。为人们盖房子,是件责任异常重大的事情。中国人讲究“居有定所”,对国人来说,房子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栖身之所,而是很多人梦想的载体,因此我们现在只改了一个字——“盖有人用的房子”,因为有人用比有人住,内容更丰富。这个“用”字,其实是从住宅衍生到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中,而一说到生活、生活方式,范畴就大了。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常去哪家餐馆、开什么车、去哪旅行、看什么电影、偏爱哪个服装品牌,各种人的各种喜好,无不代表了某种生活方式。
只是,知易行难,但要转换成设计的语言,画出让住在里面的人满意的图纸,并把图纸变为现实,这中间的过程又是何其难。
此“难”,一,难在众口难调,二,坦白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跳脱了生活,不是更多地拘泥于标准、规范的条条框框之中,就是飘洒于设计师的天马行空之中,没有了附着点。
这几年,让设计回归生活原点的呼声渐起,也让我们开始认真反思:当我们自诩要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服务时,是否真的了解了人们的生活所需,是否曾倾听过他们在居家生活中的困惑,又是否曾从他们在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中汲取过养分。
调研我们当然是做过的,但往往限于时间,限于行业,限于地域,经过归纳总结提炼的报告,大都再难以让我们还原被访者的生活图景。相比之下,“中国居住生活方式研究”因为其跨行业、跨专业的合作——涉及房地产、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咨询、工商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和机构,调研遍及全国21个城市,调研时长预计常达5年等因素,将有望成为全方位透视当下中国中产家庭居住现状和生活方式的样本。
而更让我感兴趣和惊讶的是这项研究“产出”的方式。在大量详实的数据之外,它用了白描式的手法去记录单个被访者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快乐与困惑、经验与技能,让我们在看到调研报告的时候不至于停留于客观的结论之上,而依然能深入到被访者的生活之中,从他们真实、鲜活的生活中不断提取到与他们的需求相契的设计原动力。
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记录历程美好的呈现。巧妙的是,从一项浩大、严谨的研究中,它仅仅提取了十一个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从这些点切入去呈现生活的百态,有的连我们都会忽略的元素,如此精益,读起来真是心有戚戚焉。
几年前,我开始尝试将记忆中童年时北京的人与事记录,后成“童梦京华”系列,得以出版。有读者反馈说,我写出了他们记忆中的北京,让我深有感触,个人经历交集的部分,就是历史。
对于这本书而言,同样如此。虽然不管是名人手笔还是普通家庭的故事,大抵都是从个人的体验出发讲述,但看下来却常有共鸣,不得不说这俨然已是中国家庭生活的当代史和变迁史。更何况,相关的数据更是科学、严谨地作了佐证。
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事和同行们,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理解生活,理解潜在客群的需求。当然,它所囊括的范畴并不仅限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领域,无论是鞋子、箱包、化妆品、小家电抑或是玩具等快消品的商家,这本书都可以让他们找到些许设计和营销的灵感。此外,我认为它可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它如实地呈现了当今社会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的生活。而即使是作为打发时光翻翻的读物,这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它既提供了对生活“高大上”的思索,也有身边你我他的故事,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生活贴士,相信大家都能从书中各取所需。
很多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去追逐某个目标时,常常会忘了生活本身。读这本书,让我重新看到那些关于生活的美好!
毛大庆2014-3-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