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 混乱时期宜冷静
(2008-08-01 22:15:04)
标签:
门类指数基金基金投资股票 |
分类: 股票 |
【MarketWatch波士顿8月1日讯】近期的市场环境是如此波涛险恶,也就难怪投资者会时常感到紧张和困惑了--这一点从我收到的大量邮件当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问:多年以来,无数专家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投资世界中最危险的话语就是“这一次不同了”。不过,我觉得至少另外一句话其实也是同样的危险,那就是“坚持下去”。你觉得呢?--佛罗里达州的雷伊
答:其实,两句话语都是非常危险的,只要它们被盲目相信和绝对服从。
当某人告诉你,时代已经变化,情况已经不同,他其实就是建议你改变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自己的投资策略,因为过去并不能成为未来的担保。当某人告诉你,坚持既定的做法,他们其实是在建议你忽略你认为正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低下头走自己的路。
其实,最佳的做法往往都是在较为中庸的所在。
说时代“不同了”,其实就是说我们可能需要采取新的策略,但是这未必就一定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原来的策略。同样,我们可以坚持继续对时常进行投资,但是这未必就一定意味着我们不能向新的领域去谋求多元化,未必就一定意味着我们不能对投资组合进行细微调整,以保证自己的感觉更为轻松。
具体的每一笔投资决定,当然可能是正确也可能是错误,但是在更高的层面,投资策略其实是让我们尽量增大正确的可能,降低错误的可能,这样我们获得长期成功的希望就会因此增加。在1990年代晚期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当中,为数众多的投资者都将全部资金投入了科技类股,那时,他们似乎尽可以炫耀自己的成功,讥笑那些坚持长期策略的人,讥笑后者的策略未能带来巨大的成功。同样的道理,今天,那些已经将全部资金投入现金部位的人也可以炫耀,说自己的感觉比那些坚持投资股市的人要轻松得多。
完美的随势操作,即便对于专家而言也是极端艰难的任务,投资大众根本就不要去想。或许这一次和过去的确是不同了,但是至少有一点是不会变化的,就是投资者缺乏完美的随势操作能力,因此最好还是继续坚持多元化,而非放弃被历史证明为有效的策略。
问:我父亲认为我不该随便卖出自己持有的共同基金。他说,当你卖出一支糟糕的基金,买进一支你觉得不错的基金之后,新买的基金就会开始变得糟糕起来。我现在就持有一支我觉得并不怎么样的基金,所以我想知道,我是否应该卖出它?--巴尔的摩的纳塔莉
答:你父亲的建议让我立即想起了波士顿Dalbar Financial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其结果显示,普通投资者所得到的真实回报率其实要明显低于共同基金的平均回报率。
Dalbar方面解释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通常都是因为:投资者总是等到基金炙手可热才决定买进,而在这时,基金所在的资产门类通常就已经是降温的前夜了。同样,当基金遭遇麻烦时,投资者总是会选择逃避,转向他们认为值得追逐的目标,其结果就是,他们因此而失去了分享卖出的基金所在的资产门类反弹的机会。归根究底,投资者其实是在做贵买贱卖的交易。
换言之,投资者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从一个资产门类迅速跳到另外一个资产门类。相反,当你真的需要卖出基金时,最好考虑买入同一资产门类中最优秀者致意。比如,你拥有一支表现差劲的大型价值型基金,因此就考虑卖出,但事实上,这种基金中的大多数今年的表现都令人不那么乐观。如果你选择的不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基金,而是同门类中更为优秀的基金,则你完成了交易之后实际上还保留着对这一资产门类的投资,这样你就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当市场环境变得对这些股票有利时,你就将享受到反弹的美妙。
这才是最合理的做法:你没有追逐那些最近几个月表现炙手可热的资产门类,这就意味着避开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同时,你在保持自己整体资产配置方案不变的前提之下,提升了自己投资组合的品质。
问:我在每一资产门类中应该拥有几支基金?现在看上去,我似乎在每一资产门类中都持有了太多的基金,而这些基金中大多数的表现都不那么令人满意,这让我感到沮丧。--华盛顿州的弗莱德
答:严格说来,我们应该持有多少基金,并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许多投资者现在都开始选择那些别人准备好的投资组合,即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或者退休时间确定的配置,作为一步到位的选择,这样整个过程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来配置和管理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发现,通常一个资产门类中的基金数量只要超过四支,就会产生“类指数基金效应”,即这些基金各自的买进和卖出会使得整个资产门类的投资,表现更像是指数基金,但是我们付出的,却是积极管理基金的高价钱。
如果你觉得指数基金的表现就不错,那么就应该在每一资产门类中都选择一支指数基金。不过,如果你希望能够从积极管理基金那里得到更高的回报,则任何一个资产门类中的基金都最好不要超过两支。
(本文作者:Chuck Jaf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