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柏皮影戏

(2015-02-26 19:35:33)
标签:

皮影兽皮彩色人物剪影

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宋朝末年由开封传入的

唱腔和乐器有独特风格

山区最主要的文娱活动

分类: 文学艺术

皮影,是采用兽皮制成的彩色人物剪影,称皮影。人们操纵这些皮影所表演的戏剧叫皮影戏。 

史载:皮影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相传汉武帝因爱妃李氏夭逝思念不已,求术士齐少翁用纸剪成李氏形象藏入帷帐,借以安慰武帝,为皮影之初。 

南宋耐得翁的《都城纪》中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旋后用彩色装皮为之”。皮影原来只在宫庭供皇亲贵族们享乐欣赏。其唱词音律均出自输林学士之手,故其音脚平仄,十分胜讲究工整。 

桐柏皮影戏:大约是宋朝末年由开封传入的。在美术制作、唱腔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历史悠久、语言通俗,唱腔优美,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由于皮影戏的体制小,箱具轻便,5--6人为一台戏,很适宜山区活动。到清康熙年间发展到120余班,解放前还有60余班,活动区域广泛,影响豫鄂两省数十个县市。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山区最主要的文娱活动之一。

皮影戏演出时,一个棚,一块影窗和照明投影用的灯具,(解放前用油灯两盏,60年代、70年代改用煤油灯和汽灯,现在用电灯),利用灯光照出皮制人物的影子。灯光越亮,影子越清晰。掌签的艺人为主演,手持系在人物上的3根细棍子,双手灵活地操纵皮制人物,并边演边唱,十分忙碌,有时掌签的领唱,乐手接腔,一唱一和,气氛十分活跃,其唱腔高亢悠扬,体现山区人民粗犷豪放的精神气质。 

桐柏皮影戏用来伴奏的乐器与别家不同的主乐是唢呐,另外还有锣鼓、大叉、小叉等打击乐器。这样高亢的歌曲配合着响亮悦耳的打击乐,使戏的气氛热闹喧嚷,具有强烈的民间喜庆色彩。 

桐柏皮影戏唱腔属豫南“西路派”,现为“明山派”,亦叫“西路调”、“风流调”或“淮源调”。调门基本上是从桐柏山歌调演变而来,首起两句与二簧腔相近,独具特色。共有个行当,叫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巧、八妇、九贴、十杂十个行当的。有真腔、假腔、虚腔、用依、嗯、托腔控制音量高低,速度快慢,区分角色,一般有:老生、文生、武生、统为一个生角调。花脸、黑脸、白脸、统为 一个净行调。 

桐柏皮影戏流传的唢呐曲牌160多个,常用的只30余种,红喜事用的有:“石榴花”、“烂馒头”、“三调弯”、“五流河”、“万年欢”、“青调”、“改板”;做生日,祝寿用的有:“浪淘沙”、“长留影”、“长一调”。“六枝子”、“十里花”、“一调”、“宫调”等;白喜事用的有“大开门”、“小开门”、“大开门慢板”、大开门急板、“大宫调”等,一般的有:“满山跑”、“双叠翠”、“旱东山”、“报喜台”。打击乐器常用的有凤凰3点头、“八哥洗澡”、“满山跑”、“双叠翠”、“上流水”、“下流水”、“牛搔痒”、“老鳖围窝”等。 

桐柏皮影戏流行的剧目较多,有的已经失传,而保留下来仍在演唱的有:杨家将、逖青传、界牌关、五虎平西、大郎招亲、杨九郎下山,隋唐演义,雌雄剑、薛刚反唐、取洛阳,全家福、樊梨花征西、龙凤花、双宝剑、通神关、三仙斗、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大破阴魂阵、西游记以及包、彭、刘、施公案戏等60多个剧目。 

桐柏皮影人的制作是民间代代沿袭下来的,从选皮、熟皮、雕刻、载法、到最后组合上色,程序竟然,桐柏皮影艺人一般都选用小牛皮来制作皮影人子,这种牛皮具有轻、韧、薄的特点,容易打磨,透明度好;再者,因为影戏是平面利用透明部位和不透明部位的投影来显示效果,所以雕刻就成了制作影人时最讲究的工艺部分。桐柏影人的雕刻,雕工细致,刀法劲健多变,纹路清晰好看,装饰图案有浓厚的山区民间艺术风趣,皮影人子一般高为一尺三寸(外地为一尺八寸),是符合人体立七、坐五盘三半的比例要求,中正人物为五分面(即正偏影),奸邪者为七分面,表演时斜度适中,形象鲜明,视觉效果极好。女身发饰,衣饰,多为花,草、云、凤图案。男身装束多为龙、虎、水云图案,另外,男分文武,有“头盔”、“鸭围巾”、“状元纱”、“勒子”、“小生巾”、“大甲”、“蟒”等。女的也有文武,有宫装、帔巾其他道具有桌椅、宫殿、车、马、轿、刀、枪等。一个皮影子有头幅片、头像片、上身片,下身片,上肢片,必要时可重新组合搭配使用。由于作工精细、色泽鲜明,演出时使观众能看到红、黄、蓝、橙之分。即使从工艺角度来讲,桐柏的皮影戏人子也堪称精雕细刻的工艺品。

桐柏皮影戏著名艺人:清代时期的大王幺、小王幺,民国时期的沈华州,现在的彭大义,这些艺人身怀绝枝,各有千秋。如彭大义,桐柏吴城邓庄人,13岁开始学艺,他刻苦钻研,并善于吸收众长,在演唱时有一人多角之功,并根据故事情节需要用音调和口技来表达喜、怒、哀、乐之情感,在高亢的唱腔中,配合着响亮悦耳的乐器,使戏的场面气氛热闹非凡,使得男女老少观众入迷,所以广大群众如有红、白、喜事小孩做生,老人祝寿,许愿、还愿或闲暇取乐等多邀前去演唱。

1957年桐柏皮影戏参加南阳地区“曲杂木皮”演出剧目《火焰山》获二等奖。

1983年7月河南群艺馆主办的《豫苑》杂志刊登桐柏皮影戏照片予以宣传介绍。1983年底桐柏皮影老艺人制作的皮影人子参加河南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展出,并在《人民日报》选登报道。 

1984年底又去香港、深圳展示,深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与赞赏。 

2001年8月20号日本早稻大学博士稻叶明子(女)32岁,为写中国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专程来桐柏采访观看皮影戏的演出和人子雕刻艺术,颇具影响。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在激越的鼓乐声中,皮影艺人双手操纵着几根细细的竹棍,舞弄得小小的皮影蹦蹦跳跳……这样的场面,如今的年轻人已很难看到了。

桐柏皮影人的制作是民间代代沿袭下来的,从选皮、熟皮、雕刻到最后组合上色等,程序井然。桐柏皮影艺人一般都选用小牛皮来制作皮影人,这种牛皮具有轻、韧、薄的特点,容易打磨,透明度好;再者,因为影戏是平面利用透明部位和不透明部位的投影来显示效果,所以雕刻就成了制作皮影人时最讲究的工艺部分。桐柏皮影也非常讲究着色这一步,色彩艳丽而又不失稳重大方。每件皮影从衬景、道具到每个皮影人均有色彩主调,艳而不乱,对比强烈而又统一。

据悉,桐柏皮影戏始于南宋。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桐柏,曾多次出兵信阳,阻遏金兵南下。当时,不少皮影艺人因仰慕岳飞的忠勇而流入桐柏。由于皮影体积小,箱具轻便,五六个人便可凑成一台戏,很适合在山区演出,所以皮影戏流入桐柏后便很快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到清康熙年间,桐柏全县皮影戏共发展到120余班,到解放前仍有60余班。

在桐柏,皮影戏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街头巷尾随便找个大人小孩,都能给你说出一大串诸如“大王腰”、“小王腰”、“大半夜”、“小半夜”等皮影艺人的名字,并且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如“小半夜”,其真名为沈华州,月河镇闵庄村人,业精艺深,表演生动,演出的皮影戏群众一看就入迷,一唱就是半夜,因其父艺名“大半夜”,故他的艺名“小半夜”。

毋庸置疑,桐柏皮影戏是南阳乃至河南的一朵文艺奇葩。但皮影戏作为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像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在现代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其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

十几年前,桐柏几十个皮影戏班子曾演遍本县及周边县的村村寨寨,很是红火。但如今县内只有几个皮影戏班子,却已趋饱和,不得不把触角伸到邻近地区。桐柏县一位文化管理工作者认为,造成皮影戏市场萎缩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如今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电影、电视等在农村普及率相当高,年轻人对皮影戏不感兴趣,皮影戏的观众只限于中老年人;二是皮影戏多年来缺乏创新,就目前来讲,其演出的节目主要围绕农村的结婚、生子、祝寿、丧葬等方面,如生女孩便演《樊梨花征西》,生男孩便演《九龙升官》,祝寿便演《五女拜寿》等。

桐柏皮影戏还能存在多久?对此,桐柏县文化管理者也非常忧虑,他们表示,今后将尽可能多地为皮影戏提供展示机会和空间。

桐柏皮影戏
桐柏皮影戏之一(网照)
桐柏皮影戏
桐柏皮影戏之二(网照)
桐柏皮影戏桐柏皮影戏之三(网照)
桐柏皮影戏
桐柏皮影戏之四(网照)
桐柏皮影戏
孩子们在现场亲自操作皮影(网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盘古开天
后一篇:桐柏糊辣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