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三姐是传说的壮族人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 |
分类: 杂谈 |
最早创作演唱彩调剧《刘三姐》的都是罗城人,那是在1936年,罗城的〈抗日救国文工团〉首次创作演出了该剧,到1958年,广西的文学艺术家(其中包括罗城的包玉堂)。
刘三姐的故乡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有‘三姐望乡’和‘秀才看榜’两块天然的大石,这足以证明“刘三姐的故乡在罗城”。
从罗城县城往怀群镇方向走20多公里的乡间公路,就可以看到这两块大石头。据了解,这两块位于怀群镇剑江村的大石头自古以来就竖着的,因其形象性,被当地人起名为“三姐望乡”和“秀才看榜”。两块大石所在的两座山相对而立,大概只有200米的距离,“三姐”与“秀才”遥遥相望。“三姐望乡”可以清淅地看出是一个女孩戴着壮族的头饰,背着一个背蒌,微微抬起头,透过层层叠叠的青山,遥望着碧绿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绿的修竹……与之相对的一座山上,一座山峰似乎被劈掉形成一块天然的崖壁,一块大石立在一旁。从山脚下抬头望,仿佛一位秀才站在山头,翘首抬望,似乎在仔细的查阅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秀才帽子上丝带被山风吹得飘然而起。“刘三姐的故乡就在罗城”。
据了解,刘三姐的故事发生在“那莫圩”,剧中对人物的进行较大的修改。莫老爷是壮族开明的领袖,被人们尊称为“莫都佬”;他的儿子莫海仁是一个纨绔子弟,作恶多端,为害一方,多次加害刘三姐,最后莫都佬与其断绝父子关系;阿牛哥是一个孤儿,被莫府的教书先生所收养,改名为“张伟望”,他发奋读书,成为壮族第一位秀才;神秘人物冯子安是故事发展的一个关键,他表面上的身份是一位“游访学士”,实际上他是一名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最后他把刘三姐的事迹禀报给皇帝,皇帝下圣旨封刘三姐为“歌仙”,并为刘三姐建了一座牌坊。
人们怀念这个民间的音乐家,民间歌手,因而每年三月三这天会到柳河边上赛歌,悼念“刘三姐”。
刘三姐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故而触犯了土豪劣绅的利益。当地财主莫怀仁贪其美貌,欲占为妾,遭到她的拒绝和奚落,便怀恨在心。莫企图禁歌,又被刘三姐用山歌驳得理屈词穷,又请来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等弄得丑态百出,大败而归。莫怀仁恼羞成怒,不惜耗费家财去勾结官府,咬牙切齿把刘三姐置于死地而后快。为免遭毒手,三姐偕同哥哥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趁天黑乘竹筏,顺流沿天河直下龙江后入柳江,辗转来到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
据说来到柳州以后,三姐那忠厚老实的哥哥刘二心有余悸,怕三姐又唱歌再招惹是非,便想方设法来阻止。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办法,从河边捡回一块又圆又厚的鹅卵石丢给三姐,说:“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头中间钻个洞,把手帕穿过去!若穿不过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接着铁青着脸一字一顿地补充道:“为兄说一不二,绝无戏言”。
先还是甜甜微笑的三姐,看着哥哥的满脸愠色,那里还敢像往常那样据理争辩,拾起丢在面前的石头,暗忖道:“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她下意识地试穿,并唱道:哥发癫,拿块石头给妹穿;软布穿石怎得过?除非凡妹变神仙!
“管你是凡人也好,神仙也好,为兄一言既出,绝不更改!”哥哥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心想:这一招够绝了吧,还难不倒你?谁料三姐凄切婉转的歌直上霄汉,传到了天宫七仙女的耳里。七仙女非常感动,恐三姐从此歌断失传,于是施展法术,从发上取下一根头发簪甩袖向凡间刘三姐手中的石块射去,不偏不歪,把石头穿了一个圆圆的洞。三姐无意中见手帕穿过石头,心中暗喜,张开甜润的嗓子:
哎……穿呀穿,柔能克刚好心欢,
歌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永不断!
从此,刘三姐的歌声又萦回鱼峰山顶、树梢,慕名来学歌的对歌的人连续不断。后来,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侦知。他又用重金买通官府,派出众多官兵将立鱼峰团团围住,来势汹汹,要捉杀三姐。小龙潭村及附近的乡亲闻讯,手执锄头棍棒纷纷赶来,为救三姐而与官兵搏斗。三姐不忍心使乡亲流血和受牵连,毅然人山上跳入小龙潭中……
正当刘三姐纵身一跳的时候,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随着一道红光,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中冲出,把三姐驮住,飞上云宵。刘三姐就这样骑着鱼上天,到天宫成了歌仙。而她的山歌,人们仍世代传唱着。为纪念她在柳州传唱的功绩,人们在立鱼峰的三姐岩里,塑了一尊她的石像,一直供奉。
口头传统
如果以刘三姐的年龄变化为纵坐标,以其传说的地理分布为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张“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关于歌仙刘三姐的身份,历来有许多说法。持“历史人物传说化”观点的学者,多数引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或王士祯《池北偶谈》等书的记载,认为刘三姐是唐中宗“神龙中”(约公元706年)的歌唱能手,“相传为始造歌之人”,“蛮歌之鼻祖”,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持“神话传说历史化”观点的学者则以钟敬文为代表,认为“刘三姐传说之产生,乃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加以想象所造成者”,也就是说,先有歌俗,后人为了解释这种风俗的形成,虚构了一个名叫刘三姐的歌仙。还有些学者认为刘三姐是古代的一位女巫,她唱的主要是巫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深入,广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在广东湛江、茂名、阳江、清远、肇庆、梅县等地,尤其是粤西地区,只要是歌俗盛行之地,到处都有丰富的“刘三妹传说”,其故事类型与广西的“刘三姐传说”几乎一模一样。
各地刘三妹传说大同小异,一般的说法是:当地有一名叫刘三妹的姑娘,特别会唱歌,有一位白鹤乡的善歌少年慕名前来对歌,两人对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后来两人都化为石头。或者说:刘三妹特别会唱歌,而且长得好看,被某人看上了,刘三妹为了逃婚,从某山岩上摔下来,后人就在此山岩上给她立一小庙,或直接用她的名字为此山命名等等。
关于刘三姐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更多的调查发现,在广东阳江、茂名等地,还有“刘三妈传说”,如乾隆以及道光年间《阳江县志》即记载说:“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其庙”。
另外,在广东阳山、连县、罗定,广西富川等地,还有不少“刘三姑传说”,也是传说刘三姑曾在某一岩石上唱歌,后来因某一原因死于当地,当地人就在岩上给她立一纪念物。
更奇妙的是,在广东电白、高州一带,还有“刘三太传说”,当地方言中,太是太婆的意思。传说她不仅在这一带传歌,还因歌声曼妙,得了路人许多赏钱,但她除了自己衣食之用外,把多余的钱都送给路边的穷人了,后来遇仙,坐化于电白赤岭,至今山上还有刘三太庙。
据此,有些学者得出结论说,刘三姐大概是唐代的一位职业歌手,以唱歌卖艺为业,游走于两粤之间,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著名歌星,到处走穴。
从三妹、三姐到三姑、三妈,再到三太,如果我们以刘三姐的年龄变化为纵坐标,以其传说的地理分布为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张精致的“刘三姐传歌路线图”:刘家三女儿,广东阳春人,容貌秀丽,尤擅民歌,少年即以歌名,人称刘三妹;稍长,北上广西发展演艺事业,在广西达到其事业之巅峰状态,人称刘三姐;中年以后折返广东,先在两粤交界的富川、连县一带传歌,人称刘三姑;越近老年,越趋故乡,在阳江、茂名传歌时,人称刘三妈;最后终老于广东电白,人称刘三太。
也有人从妈与太两字,猜测其曾经婚配,那个传说中和她对歌的白鹤少年(或秀才),其实就是她的情人,很可能也是她的丈夫,他们因对歌而互生爱慕而私奔,不知情者因两人突然失踪,以为双双飞升成仙。
这些说法都很有趣,也很符合口头传统的变异性特征,许多人借考证之名,其实恰恰创造了一种新的传说。有时候,学者也是民间传说流播的一个环节,正是借助了学者的话语权威,一些新奇神妙的传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口头传统中被赋予尊贵地位的女性,绝大多数是未婚少女,其实刘三姐年龄变化的纵坐标并不存在
通检民国以前的各种文献,无论是文人笔记还是乡土志,几乎只有“刘三妹”一种称呼。“刘三姐”一名成为当今通名,主要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影及歌剧《刘三姐》的影响。现代文艺的传播威力远胜于传统的口口相传,因而改变了历代以来对于这位南国歌仙的通俗称谓。也就是说,刘三妹由口头传统的“妹”成长为书面文学的“姐”,只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那么,姑、妈、太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广东电白调查,刘三太就是当地一个很会唱歌的小姑娘,不是从外地来的传歌女子,她因为逃婚,从岩上摔下来以后,成了一个厉鬼,当地民众为了平息她的戾气,就给她建了一座小庙,但由于三妹是个小姑娘,不能受人跪拜,人们一跪下,神像就会倒下来,所以人们得叫她三太才行。
在电白霞洞找到这样一个“仙姑庙”,该庙庙联写着“姑婆威灵保良民,仙人显赫护全境”,神案上书“刘仙姑之神位”,庙旁插着许多信众奉献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恭贺三太婆婆、白鹤境主:佑我合家安康,财源滚滚来!”另有一面则称之为“三太夫人”。据说电白的仙姑庙不只一座,在马踏圩的赤岭一带,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刘三太神诞,前后几日,四方村民要在庙前搭台演戏,在庙前燃放烟花,非常隆重。
可见,刘仙姑、三太婆婆、三太夫人,其实都是刘三妹。同一人物,当她出现在故事中时,总是以“妹”的形象出现,但是,当她作为神灵被奉上神坛的时候,却不能以“妹”的名义来接受祭拜,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婆婆、夫人、娘娘、仙姑、三太这样的尊称加到她的名上。电白人“嬷”读“嘛”音,刘三妈实为刘三嬷,也是一种尊称。
这些尊称颇似北方小姑娘自许为姑奶奶。姑奶奶既不代表她的年龄,也不代表她是否婚配,只代表她的尊贵与权威。也就是说,无论被称做三妹还是三姐三姑三嬷三太,或者三太夫人,都必须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看待,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
所有被奉为神灵的女性,在民众的口头传统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如娘娘、妈祖、夫人、婆婆、太嬷、老母等等。她们不仅不是老太婆,相反,绝大多数都是未婚少女。古人视未婚女子的非正常死亡为厉阴,凡是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建坛以祭,以安抚亡灵。这些早夭女子一旦升格为神,就会很自然地从民间获取种种尊号,知名者如天后妈祖、金花娘娘、何仙姑、悦城龙母、临水夫人陈靖姑等。她们不仅不是做了夫人或妈妈的老婆婆,全都是妙龄早逝的如花少女。所以说,刘三姐年龄变化的纵坐标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鼓乐声声,山歌悠扬,莫老爷家大办喜事,难道是莫怀仁又要娶亲了?上次被刘三姐奚落一回,这次他又看上了谁家的闺女?花车一路逶迤而行,竟然直奔“刘三姐家”——50多公里外的宜州而去。花车开进宜州城,在当地警方的护送下,风风光光地绕着城内的主要街道游行了一圈,停在了宜州山歌广场前。打头的花车车头上,醒目地写着“莫老爷的家乡——忻城”几个大字,所过之处,引来众人纷纷驻足围观。
不管是真是假,刘三姐和莫老爷这对冤家,已经在戏里斗了几百年,如今莫怀仁的后人们竟大张旗鼓地打着莫老爷的旗号,跑到刘三姐的家乡来招摇过市,大张旗鼓地求亲来了。壮族人十分好客,壮家的三月三来到时,不管你从哪里来,只要会唱山歌,就是最好的朋友。您看,刘三姐家乡的人们并没有对来自莫老爷家乡的人们另眼相看,一样用甜美的山歌欢迎着远来的客人。在宜州的山歌广场上,早已搭好了迎接的歌台。“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不管是刘家还是莫家的乡亲,早就抛却了从前的嫌隙,站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唱起山歌来,正所谓相逢一唱泯“恩仇”。
当年莫老爷和刘三姐以歌相斗,如今两家后人又摆开了擂台,斗起了山歌。只是这次,莫家人没有搬出三个酸秀才,而是推出了自己的歌王。歌会一开台,来自忻城的歌王就和宜州的女歌王斗起歌来。烈日当头,“莫老爷”家的两位歌王向两位“刘三姐”献起了殷勤:“阿哥有心插杨柳,为妹遮来一片荫。”两位女歌王却并不领情:“杨柳绵绵随风摆,不如青青翠竹林。”双方你来我往,对答如流,意象比兴信手拈来,机巧百出妙趣横生。双方歌声不断,只员、最初还是旗鼓相当,结果这次莫家人可不像上回那样,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台下观众听得开怀,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说到与刘三姐之间的恩怨,忻城人有自己的说法。
刘三姐剧照(网照)
刘三姐之一(网照)
刘三姐之二(网照)
刘三姐之三(网照)
刘三姐之四(网照)
刘三姐之五(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