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

标签:
毛亨中国《尔雅》郭璞 |
分类: 文学艺术 |
国子监刊本《尔雅》: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关於《尔雅》二字的含义。陸德明《经典释文》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黄侃《尔雅说略》说:“雅之训正,谊属后起,其实即夏之借尔。《荀子·榮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则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二文大同,独雅复错见,明雅即夏之假借也。明乎此者,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正义。”由此可见,《尔雅》二字含有中原地区普通话的意思。《尔雅》也就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19篇,其中最后7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这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
《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
《尔雅》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非出於一人之手。黄侃《尔雅说略》认为“成书则自孔徒”,大致可信。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可见,自古以来,众冰纷纭,已不可考。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尔雅》的成书年代:经过较长的历史演变,不是一时之作。一般认为晚於毛亨(西汉初),早於《说文解字》(东汉)。《四库全书提要》说:“其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递相增益。”胡明揚等《词典学概论》就:“《尔雅》仍没有脱离难字表的格局,和《说文解字》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尔雅》的最初雛型,应该早在《说文解字》之前。”他们的推测有一定道理。
《尔雅》全书共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释貌、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蟲、释魚、释鸟、释獸、释畜。
前三篇是某种语法、词汇分类。名词以外的各类词大都集中在这三篇中。释诂:一般认为是以今言释古言;释言:是取常用通行的字,而以异义释之;释训:多形容宿貌之词。在某种意义上说,释诂、释言、释训是《尔雅》的语词部分,后十六篇带有百科知识的性质。
《尔雅》的释词方法可大别为三种:一为同义互训。这集中於前三篇中。如:《释诂》:“如、这、之、嫁、徂、逝,往也。”《释言》:“靡、罔,无也。”《释训》:“兢兢、憴憴,戒也。”
二为标明义界。如《释别》:“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释亲》:“妻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释天》:“穀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三为声训。《尔雅》广泛运用声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同义或音近义通的词为训。如《释言》:“遇,偶也。”郝懿行《尔雅义疏》:“遇偶俱徒禺声,古音在侯部,是二字声义同。”《释言》:“曏,郝也。”郝疏:“往、曏、曩,俱字之叠韵。”另一类是合声为训,即用两个字的音拼合成一个字,类似反切。如《释器》:“不律谓之笔。”顧炎武《音学五书·音论》:“不律正切笔字。”《释草》:“艾,冰臺。”郝懿行《尔雅义疏》:“冰台即艾之合声。”《尔雅》释义,有的失於混淆。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一文中说:“《说文》所载九千馀文,当小学发失之后,固未能一一合於古。即《尔雅》亦多不足据。姑以《释诂》言之,如‘台、朕、套、畀、卜、阳,予也'。台、朕、阳,当训予我之予;赍、畀、卜,训赐予之予,不得错见一句中。”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来有一篇“序”失落造成的。
19篇《尔雅》目录:
郭璞和《尔雅注》: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汉晋唐宋有郭舍人、樊光、刘歆、李巡、孙炎、郭璞、裴谕、郑樵八家。其中只有郭璞和郑樵的注保存下来,其中又以郭璞的《尔雅注》最为知名,流传最广。
郭璞是晋代人,比较近古。《四库全书提要》认为郭璞“所见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据。后人虽迭为补正,然宏纲大旨,终不出其范围。”北宋·邢昺为郭璞注作疏,合称《尔雅注疏》,是《十三经注疏》之一。南宋·郑樵《尔雅注》有许多正确的见解。《四库全书提要》说:“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鑿附会之失。”清代为《尔雅》作注疏的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邵晋涵《尔雅正义》和郝懿行《尔雅义疏》。邵氏正义为纠正邢昺疏而作。但由於书成於乾隆中葉,当时音韵学尚未极盛,因此成就不及郝氏义疏。郝懿行运用“因声求义”、“音通义近”之法,对《尔雅》穷源竟委,博及群书,成绩超越前人。宋翔凤《尔雅义疏序》说:“乾隆间,邵二云学士作《尔雅正义》,翟晴江进士作《尔雅补郭》,然后郭注未详未闻之说皆可疏通证明,而犹未至於旁皇周浹窈深极远也。迨嘉庆间,棲霞郝户部兰皋先生之《尔雅义疏》最后成书。其时南北学者知求於古字古言,於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竟委,触类旁通,豁然尽见。且会萃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别是非,必及根源,鲜逞胸臆”。
郭璞(公元267年--公元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西晋咸宁二年生;东晋太宁二年卒。博物学,著作有《尔雅注》。郭璞博学多才,一生不仅写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做了大量的注解古籍工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注解的古籍有《山海经》、《穆天子传》、《尔雅》、《楚辞》、《三苍》和《方言》等等。这些古籍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郭璞对这些古代典籍,尤其是《尔雅》的注解,对中国古代动植物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郭璞为注解古籍著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尔雅》注后来被列入《十三经注疏》。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公元316年,他因献《南郊赋》而被任为著作佐郎,后迁尚书郎,再后为割据荆州的王敦辟为记室参军。他最后因多次谏阻王敦谋反而遭杀害。
《尔雅注》的价值贡献:《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郭璞更是把《尔雅》视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但是,《尔雅》成书较早,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不少内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郭璞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
郭璞研究和注解《尔雅》历时18年之久,对《尔雅》所载之动物和植物进行了许多研究。首先他以晋代通行,或当时某地方言的动植物名称,解释古老的动植物名称。例如,《尔雅·释鸟》载:“◆鸠,◆◆”,郭璞注曰:“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尔雅·释木》:“◆,山◆。”郭璞注曰:“今之山楸也。”这类注解,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只是以名词解释名词。而实际上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丰富的训诂知识和实际经验。另外,这类注解虽然只是名词解释名词,但实际上它是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和当时为一般群众所认识的动植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古老的名称具有以当代一定实物为基础的含义。例如,《尔雅·释虫》中有“国貉,虫◆”的记载。如果不看注解,人们很难理解“国貉虫◆”的含义。郭璞注云:“◆”,“今呼蛹虫”,并引证《广雅》云:“土蛹,◆虫也。”所谓蛹虫,就是指寄生于蚕蛹体内的蚕蛆蝇幼虫。郭璞的注解,将古老的“国貉”、“虫◆”等动物名称和当时养蚕生产上广泛存在的蚕蛆蝇幼虫联系起来。郭璞《注》中,经常出现“今言”、“俗言”、“今江东”等提法,仅《释草》中就出现50多次,这说明郭璞对《尔雅》的研究,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由于能由今通古,所以他的注解,无形中复活了许多古老动植物名称。
郭璞对《尔雅》中所著录的动物和植物,凡是他自己暂时还没有弄清楚的或没有听说过的,他都不强作注解,而是注明“未详”或“未闻”等字样。这说明他作学问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
郭璞丰富和发展了《尔雅》对各种动植物的具体描述。郭璞是山西人,因战乱逃至江南,并经常往来于长江中下游,所以他对许多地方的动植物,都有所了解。他注解《尔雅》,不仅引经据典,解释各种动物和植物的通名和别名,而且根据自己从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对多种动物或植物的形态、生态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例如鲟鱼,《尔雅·释鱼》仅记其名为“◆”,无它释。但郭璞则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大鱼,似◆而短鼻,口在颌下,体有邪形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这里郭璞很逼真地描述了鲟鱼的形态特征。《尔雅·释虫》“◆,啮桑”,郭注云:“啮桑,似天牛,长角,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江东呼为啮发。”这里将桑树害虫桑天牛的形态和习性作了描述。又如对《尔雅·释木》中提到的“白◆”(即扁核木),郭璞《注》云:“◆,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紫赤,可啖。”对“活◆”(即通脱木)郭璞《注》说:此“草生江南,高丈许,大叶,茎中有瓤,正白”。这些描述,虽然还很粗糙,但它不仅大大发展了《尔雅》的分类描述,而且对后来的动植物分类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郭璞开创了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图示法。据《尔雅注·序》记载,郭璞不仅为《尔雅》作文字注解,还为《尔雅》注音、作图。《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尔雅图》十卷,郭璞撰”。可见大概在梁代,人们还看到有郭璞所作的《尔雅图》。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尔雅音图》,乃是清代嘉庆六年(1801)影宋绘图重摹的刊本,它或许就是源于郭璞所为之《尔雅图》。当然,即使如此,经过长期辗转重摹和翻刻,现在的《尔雅音图》也不可能还是原来《尔雅图》的原貌。但是现在看到的《尔雅音图》的情况表明,凡是郭璞有注解的动植物都有图。相反,凡是虽为《尔雅》所著录,但因郭璞暂时不识,而未作注解的动植物则无图。这说明图完全是配合文字注解而作的。因此《尔雅注》所解释的动植物,不仅有简要的文字描述,而且配有实物图像,实为动植物志的雏形。这是我国动植物分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生物学史上,郭璞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他的研究和注解,使《尔雅》所包含的分类思想不仅得以保存,而且使得原来难读的《尔雅》,也成为能够读懂和能够利用的书。《尔雅注》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著名的《证类本草》一书,大量吸收了郭璞注解《尔雅》的成果。而《证类本草》又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从郭璞以后,图文并用描述动植物的方法,也在本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唐代以后,所有大型本草著作都配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