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北故宫博物院----《早春图》

(2012-07-29 08:51:00)
标签:

郭熙

平远

早春图

《林泉高致》

分类: 文学艺术

《早春图》是中国北宋画家郭熙之作品,绢本,水墨,长158.3厘米,宽108.1厘米。画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钤有“郭熙笔”印。《早春图》历来被视为在气势上能与范宽《谿山行旅图》及李唐《万壑松风图》相提并论之巨碑式山水画。目前收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早春图》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郭熙 (公元1023年—约公元1085年)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北宋神宗熙宁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现存的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溪山秋霁图》等。郭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还在绘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欣赏作者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画幅左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年(公元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画。”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画作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

《早春图》作品赏析画幅右侧画家自题:“早春。壬子年(公元1072年)郭熙画。”顾名思义,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   

《早春图》画面描写的是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笔。”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早春图》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郭熙山水画贡献: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千态万状”  
    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虽然树枝尚未吐绿,但毫无寒冷僻之感。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 

郭熙对山水画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的画论《林泉高致集》,由其子郭思汇编。当时的山水画已经高度成熟,郭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画家的人身修养、山水画的立意、技法、命题、画格等等作了精辟的阐述。其中的“三远”论,把山水画的取景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三个概念,影响深远。而在论及山水画家的个人修养时,他主张对传统“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同时更强调“身即山川而取之”,“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以此感受四时之变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即使是看山水画,也必须“以林泉之心临之”。画家将身心融入山水之中,这正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理想境界。 

《早春图》作者画风郭熙所画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画山石形如“鬼面”、“乱云”。写瘦树估枝,状如“蟹爪”、“鸦爪”。所画寒林,得渊深旨趣,画巨嶂高壁,长松巨木,擅得云烟出没,峰峦隐现之态,无论是构图、笔法,都被称为独步一时。苏东坡有诗赞曰:“玉堂对卧郭熙画,发兴已有青林间。”

《宣和画谱》对其的评价是:“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郭熙非常注意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并提出“四如”之说,即:“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有“淡冶如笑”之情趣。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

《早春图》画评苏轼:“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春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黄庭坚:“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杯间。”

郭思《林泉高致》〈画格拾遗〉:“早春晚烟,骄阳初蒸。晨光欲动,晓山如翠。晓烟交碧,乍合乍离。或聚或散,变态不一。飘飘缭绕于丛林溪谷之间,曾莫知其涯际也。”

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真山水之山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洽、……春山淡冶而如笑,……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这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宣和画谱》:“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千态万状。”

曹昭《格古要论》:“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鹰爪树,松业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

吴其贞《书画记》卷六:“郭河阳春雪图绢画二大幅,气色尚佳。用笔文秀,气韵生动,得其自然,为神品上。”

乾隆帝:“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顾复《平生壮观》卷七:“早春图双”。

台北故宫博物院----《早春图》
《早春图》之一(网照)
台北故宫博物院----《早春图》
《早春图》之二(网照)
台北故宫博物院----《早春图》
《早春图》之三(网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