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的分界处----鹅銮鼻

标签:
鹅銮鼻灯塔鹅銮鼻公园巴士海峡牡丹社事件 |
分类: 旅游游记 |
鹅銮鼻又名:南岬,位于台湾省屏东县恒春镇,意为“位于中央山脉尽处台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2012年3月24日一行36人到此一游。
“鹅銮”是台湾原住民排湾族语言里“帆”的译音,因为附近的香蕉湾有大石像船帆般的形状,所以特取此名,再加上该地形就好像是个突出的鼻子,“鼻”便是指岬角,故称鹅銮鼻或“鹅銮鼻半岛”。台湾日治时期之文献上,此地名亦常以片假名书写为“ガランピ”,或汉字“鹅銮鼻”。1982年成立鹅銮鼻公园,以鹅銮鼻灯塔为主体,规划出邻近五十公顷的风景区。
鹅銮鼻位于台湾岛的最南端,地处中央山脉尽头的台地,尖端挺伸海外形成半岛,三面临海,一面背山,是太平洋、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的分界处,南部海上轮船来往必经这里,其重要性有如非洲的好望角。这里原来住着高山族的排湾人,鹅銮乃排湾语的“帆船”之意。因为附近香蕉湾的海中有一石,高50米,周围约40米,极似船帆,取名“帆船石”。又因这里北接恒春丘陵,衔山环海,突出如鼻,故得名“鹅銮鼻”。其之所以著名,还因为这里有一座大灯塔。
鹅銮鼻灯塔:是台湾南部海域夜航船只测定方位的重要座标点。塔身全体白色圆形,内分四层,每层各有铁梯15级,塔高18米,塔底周长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内灯光每隔10秒钟自动闪亮一次,光力可达20海里,是远东最大的海上灯塔,有“东亚之光”的美称。白天登上灯塔顶端,极目远眺,太平洋与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天气晴朗时,台湾省最南端,孤悬于波涛中的七星岩隐约可见,偶尔还可看到鲸鱼群在海中戏水。鹅銮鼻附近的海域为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巨礁林立,怪石嶙峋,有好汉石、擎天石、猪石、草海洞、古洞等天然奇石怪洞,妙趣横生。这里四季如春,旖旎多彩,素有蕉风椰雨、碧海白浪的热带海滨情调,人称“台湾的夏威夷”。
历史沿革:鹅銮鼻灯塔是清政府为避免外国人航海时在台湾南部触礁引发事端,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始建的。位于台湾屏东县恒春镇垦丁国家公园内,意即位于中央山脉尽处台地的最南端,隔着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是台湾拥有百馀年历史的灯塔,为著名历史古迹,目前在灯塔所在地设有鹅銮鼻公园。一度被认为是台湾最南端的标志,后被台湾最南点地标所取代。
鹅銮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过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只触礁沉没。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一艘美国商船从汕头开往牛庄途中,在暴风中迷失方向,漂至七星岩附近触礁沉没,船长夫妇和船员游泳登岸后,除一中国船员逃至打狗外,其他人均被龟仔角社(社顶)的原住民俘虏杀害,被称为罗发号事件。琉球渔民也在南岬一带遇难,还因此引发牡丹社事件,美国和日本政府因此要求清朝在此处设灯塔。在外交压力下,清廷于公元1875年委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毕齐礼,于6月18日自打狗出发前往琅峤(今恒春)地区勘察灯塔建地,并支付一百银两向龟仔角社原住民购买灯塔预定用地建塔。灯塔于公元1881年动工,公元1883年建成。由于当地是原住民的地盘,因此在兴建前后,官方还派了五百名官兵守护。鹅銮鼻灯塔自高潮面算起,至灯火中心的高度是56.4米,白色圆形铁塔内共分五层,第一层储煤油,第二层置格林炮,三层为洋人休憩所,四层则设置
二次大战时灯塔遭盟军空袭受损。1962年重建后,塔高24.1米,塔顶换装新式大型四等旋转透镜电灯,经过大型旋转透镜后,光力为180万烛光,每十秒一闪,照射距离达27.2浬,是目前台湾光力最强的灯塔,被称为“东亚之光”。鹅銮鼻为台湾南端海角,属于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观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绝,被视为“台湾八景”之一。
台湾最南点意象标志,立于东经120度50分0秒、北纬21度53分59秒,位置在垦丁国家公园境内,鹅銮鼻公园与龙坑生态保护区间。为标示台湾本岛陆地最南点的一个水泥制标示。由鹅銮鼻公园旁的公路右转后(往龙坑生态保护区及最南点),可抵达灯塔旁的最南点停车场,从停车场再往下走,可以找到台湾最南点的入口。进入后步行约十分钟,穿过沿岸的茂密丛林,就可以看到一座木制眺望平台与其上的台湾最南点意象标志。在此可以一览巴士海峡和太平洋交接处的海景。
另外,后壁湖至兰屿的客船会经由此处之外海,可自船舱远眺最南点标志。
鹅銮鼻灯塔风光之一(网照)
鹅銮鼻灯塔风光之二(网照)
鹅銮鼻风光之一(网照)
鹅銮鼻风光之二(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