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最大的黄教寺院----菩萨顶

标签:
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
分类: 旅游游记 |
菩萨顶位於山西省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2008年9月13日一行68人到此一游。门票8元。
菩萨顶占地45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108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6米,每面宽1米,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萨像,塑工安生前来雕塑。一天夜里,文殊显圣,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展示真容,故此寺改名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崇信喇嘛教,顺治17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清康熙御制菩萨顶大文殊院碑记称:“五台并高数十里,如覆盂,如县栈阁,如鹘摩天,如鳌脊出海。飞鄂穹岫,飘渺超忽枣台怀居五台之中,左襟右带,前俯后仰,若在怀抱。其地阳陆平林,旧多梵刹。有菩萨顶文殊院者,相传文殊示现于此,其殿庑庄严弘邃,殆福地之精蓝,神垌之奥迹也”。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3米、宽1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清顺治13年将这里改为喇嘛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过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得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专为之修建的皇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内侍太监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抚能长大后送到菩萨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等特权,称“当朝一品”。梅枝亦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续代的大喇嘛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渔肉乡民僧众,人皆切齿痛恨。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检讨的五台县蒋坊村人郑禧,到陕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顺便回家省亲,下访民情后,和五台县知县陆长华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恶。雍正皇帝旨令钦差查办,大喇嘛畏罪自杀,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达赖派住菩萨顶的大喇嘛罗桑巴桑,爱国爱教,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6年1任中3次连任。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常务理事,山西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4圆寂于北京。
菩萨顶的建筑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108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正中嵌有康熙手书“灵峰圣境”。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108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有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中间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雕有九龙吸水。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人们附会道:这是象征山西旧属的九府,九龙吸水下面的108级台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县。
沿108级石阶登高,佛家说法,是把人间的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
菩萨顶现占地面积9160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100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
大雄宝殿: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文殊像,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
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4口大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六月庙会喇嘛们过佛教节日,做斋饭,用白面蒸魔王,供“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斋僧。这4口铜锅大得少见,人们便附会了许多夸张趣话。大铜锅原来都在后院的伙房里。有一年腊八的前一天,老僧们谈论教谁去洗刷大铜锅的时候,被一个因家贫而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听到了。为了给师父和师兄弟们留个好印象。他就不声不响地来到后院,下到大铜锅里洗刷起来。到晚上上殿烧香念经做功课时,僧众里缺了这个小和尚,到了上灯时分,仍不见小和尚的踪影。这可急坏了一位老僧,赶紧寻找起来。他走着喊着,来到后院时,只听得一口铜锅里发出了小和尚的喊声。原来小和尚是蹬着梯子上去,拽着绳子下锅的。天寒地冻,当小和尚洗刷完最后一口大铜锅后,早已冻得手脚麻木,加上劳累,精疲力尽,他再也没有力气攀着绳子上来了。
悬嵌“灵峰胜境”匾额的木牌楼两侧,蹲卧着一对石狮子,只要留神细看,就会发现,左侧那只石狮子竟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很久以前,菩萨顶的和尚都在下面的显通寺里吃饭。可是有那么几天,人没有增多,米也没少下,而饭却不够吃了。当家的和尚就责问做饭的和尚,做饭的回禀说:“前几日我也很纳闷。昨天早上,我做好饭,见有两头又凶又大的野兽,扒掉锅盖,一口就吃了多半锅”。当家和尚惊诧道:“会有这等事”?第2天清早,做饭的和尚把饭做好后,那个当家和尚就手握铁铲,藏在锅台下,不一会儿,只听得伙房门“哗”地一声碰开,果然有两只野兽一前一后闯了进来。走在前面的那只野兽前爪搭上锅台,扒掉锅盖,就伸下头去吃粥。这时,藏在锅台下的当家和尚猛一下站起来,挥动铁铲,照着那只野兽的嘴铲了过去。仅一铲,就把那只野兽的舌头铲了下来,那野兽“嗷”地一声惨叫,转身就跑,另一只也慌忙脱逃。饭后,当家的和尚上菩萨顶观看修建工程怎样,发现最近几天才雕成安置的一对石狮子里,右边那只的舌头没有了。原来是这两只石狮子作怪。当家和尚吩咐工匠们在菩萨顶台阶下修一座大照壁,堵住了石狮子看显通寺伙房的视线。眼不见,嘴不馋,从此,这两座石狮子便老老实实地蹲在那里一动不动,显通寺伙房里再没出现野兽偷吃饭的现象。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从清代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开始,每年农历6月初4至6月15,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中心,其它青庙也大开庙门,迎接各地的香客游人。6月14日,全山的喇嘛们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空各种服饰,念着护法经,跳着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15日,又在罗侯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坐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余僧众,敲锣开道,击鼓鸣号,吹奏庙堂音乐,热闹异常。这个古庙会,一直流传到现在。五台山的6月古庙会是由西藏传来的。
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
菩萨顶牌楼--“灵峰胜境”(108级石台阶)
鹫峰菩萨顶牌楼--“灵峰胜境”
大雄宝殿
天王殿
大文殊殿
大铜锅
五台圣境
照壁
真容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