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标签:
奉献精神知青杂谈 |
分类: 生活 |
周二,与“我们的旗帜火一样红”圈友一起参观“与共和国同命运”巡展。回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侯隽用的那把口琴与我带到农村的一样、让我忆起飘在土房子里的缕缕乐声?还是“点葫芦”那个装种子的口袋让我又一次感到沉重?说不清,理还乱……
这次巡展是全国最大的知青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知青博物馆”)馆长刘树新带过来的部分展品,他要与北京知青一起怀念那个年代。刘馆长为我们担任解说,他说“每个展品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反映了那一代人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刘馆长哽咽着对我们说:“史丽露(第二排左起第二位)的老母亲前两天也来看展览,老人家用手抚摸着女儿的遗像泣不成声”……
可以想见,这么多年来,14位知青的父母会多少次从噩梦中醒来?他们要有多少话对儿女诉说?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埋葬在黑土地上了!
这次巡展的内容涵盖全国各地知青当年的生活。当年我们离开城市都要有这道手续——迁户口……
逢到雨雪天气不能出工、想家的时候,我会拿起口琴小声地吹一段“思乡曲”,让心情在土房子里飘荡……
“点葫芦”是过去北方农村种地点种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播种高粱、谷子、稗子等小粒的庄稼种子。
用“点葫芦”点种,技术含量比较高。播种的人肩膀上扛着粮袋(里面大概装20多斤种子),左胳膊夹着长方形的木筒,右胳膊拿一棍敲打木筒。敲打木筒的劲儿和敲击的点数都要均匀。边走、边敲击、边减少重量。袋子里的种子逐渐往筒里流动,播种的人用小棍的敲击来控制种子的均匀程度。筒的前头开个天窗,天窗均匀地别上几根小蒿杆,根据种子的稀稠而确定小蒿杆多少。待天窗蹦出的种子又落在头梢的帘片上,再落到地垅上,起到均匀散落的功能。所以说用此农具点种是需要技术的!
种子落地后要进行“掩土”,就是跟在“点葫芦”后面赶紧把土掩盖在种子上(保持土壤水分)。这位曾经的北大荒知青说:“‘掩土’这活属于轻活,一般让女生干,要求脚印踩得溜直、均匀。穿什么鞋——大头鞋!因为大头鞋底的面积大,底子宽,这样踩的严实啊。但大头鞋沉重,走一天20多里地也真够劲”!
他在回味当年?展柜里有他熟悉的物件……
如今虽已鬓发斑白,但心中仍在唱着年轻时的歌~
这种教育应该持续,应该让后代知道我们当年的生活~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长女,知青们牺牲了十年的美好时光,放弃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全国各省农村广阔天地开发荒原、森林、煤矿、能源,挥洒青春的热血。祖国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这一代人的努力奋斗。“我们对他们有所亏欠”——这就是刘树新建设知青博物馆的动力。他做为知青教出的高中生、北大荒的第二代知青,下决心筹建知青博物馆,要让后代了解这段历史。
知青博物馆的建设资金95%由知青投资。历时八年,面积6000平米的知青博物馆于2009年8月11日建成开馆。馆内展出的全国知青油画精品、文物、照片、艺术作品等,都是知青下乡时用到、看到和创造出来的。可以说这座博物馆所有的一切都来自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