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前,本人突患感冒。此次感冒与平时截然不同(根本没感觉着凉或是热伤风),鼻子只留清涕,一点不堵,只是浑身痛的连眼皮都懒得抬;两天后转成咳嗽不止。有人说“这是病毒又变异了,所以与以前的症状不一样”。我开始在家里找药——吃了整整一盒抗病毒胶囊;浑身疼就吃日夜百服宁;咳嗽吃沐舒坦。三天过去,家里的药扫荡干净了。此时,我心里特别着急,希望自己赶快好起来,因为24日平安夜我团还有一场演出,钢琴已经到位,随琴排练是不能缺勤的。
去看大夫——我想还是看中医吧,他能针对本人的体质对症下药。到了中医院,医生望、闻、问、切,切脉、看舌苔,开了三副汤药,还给开了3天的消炎药,告诉我“同时服”。虽然医院可以帮助熬药,但我觉得自己看着时间、火候,熬出来应该疗效更好。那药难吃,真苦——闭眼皱眉、下咽------吃完之后基本好了,浑身有劲了。
一直以来,我比较信服中医。信中医的辨证论治,信中医的望闻问切(当然,一些检查手段还是必须借助西医)。中医的所谓“辩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何为“望”?即医生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何为“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①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②
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①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何为“问”?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何为“切”?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摘自网络)
中医学真是神了,切脉竟然能把身上的五脏器官说个八九不离十,我们不得不服。祖国的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亦越来越受到重视。
听说副总理吴仪退下来之后就要去学中医理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