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与昏昏
(2018-02-14 18:27:11)
在《道德经》第二十章,老子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也看了许多解读,大致为:那些世俗之人好像很明白世事,明白人啊,我呢,看起来不是明白人或者暗弱那么个样子;那些世俗之人都是明察秋毫啊,自己呢?闷的糊的,好像迷迷瞪瞪的。总结起来就是什么要大智若愚啦,难得糊涂啦等等。
这就得道了?装糊涂,装迷糊就得道了?我感觉不能这么理解吧。老子在讲天道运行的规律,那么人道也是遵循天道的。所以,这里谈的人道也都是在说天道运行的规律。
天道运行的法则是柔弱胜刚强,有无互相转化,阴阳互相转化,明暗互相转化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天道中的存在,也正是如此,该篇开始就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老子告诉我们:在这个天道运行之中,什么明与暗,笑脸与冷脸;善、恶啊等等有多大差别?这句话大概会引起巨大的反对声音。这不是好坏、善恶不分吗?好人、坏人没啥区别?这还得了?
这辈子干尽坏事,和一辈子只做好事,没什么区别?这样说,对我们认知是一个巨大的颠覆。其实,老子是告诉我们,在天道的循环中善有善的循环,恶有恶的循环。没有善哪来的恶,没有恶哪来的善啊。只不过善与恶都是在道中循环而已,自作自受罢了。
在这些循环中,道的循环规律是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明就会向暗转换,昭昭就会向昏昏,察察就会向闷闷转化。老子曰:“吾游于物之端也。”他老人家知道,明察秋毫就会向迷迷糊糊转换,如同强盛必将转化为衰弱。那么在此情况下,保持天道循环的初始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昏昏、闷闷不是昏暗、糊涂,这是一个阶段的状态,是道生之,之后与德畜之的初始阶段,是万物成长的最初始阶段。如同一粒大树的种子,如果把这粒种子当做是初始的“道”,那个种子刚开始发芽的蒙昧阶段,在寂静无声之中,于无声之处生长循环。这就为什么说婴儿最纯真离道最近。不是稀里糊涂这么理解。
老子讲德经,就是要我们保持德的这种境界。当事物发展到孔子讲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时候,那离德很远了,离道就更远了。所以,即使你是真的很明白,真的不含糊,真的很明察秋毫,对不起,你已经离道远矣。“道须臾不可离,可离非道”。你离道远了如何能行啊?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谦虚还真就不行。这样说来,什么糊涂、迷迷糊糊的解释也是道,不过是迷糊道。
老子教我们得道、行道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让我们不迷糊还变成糊涂蛋呢?不是老子的意思。
一点想法。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