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秋官二代职场竞争全靠拼爹上岗

(2012-10-18 08:26:04)
标签:

晋襄公

晋国

功劳

先轸

赵衰

分类: 春秋三百年-3:楚

15. 春秋官二代职场竞争全靠拼爹上岗




春秋官二代职场竞争全靠拼爹上岗




  春秋时期,晋襄公时代是一个多事之秋,老一辈的精英们相继去世了。
  晋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是公元前628年去世的。在这前一年,狐偃、魏犨去世了;此后的两年,楚成王也死了;又过了几年,赵衰也死了,秦穆公也死了。
  那一批叱咤风云的人都死了。
  而晋国国内的政坛,也随着老臣们的去世,出现了权力真空。晋襄公需要提拔一些新的干部上岗。

  当时的政治,是一种大家族政治,结构其实比较简单。由国君一族,和分封出的许多大家族,共同统治着这个诸侯国。
  每一家族的族长,都是朝廷里的大臣。这些族长大臣们聚在一起,选出其中最优秀的六人,进入政府的常委班子,所谓六卿。
  这六卿既是政府的领导,也是军队的领导。因为当时文武合一,军政不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当时的军队,分为中、上、下三军,每军各有一个“将”和“佐”(副将)构成,共计六个名额。
  级别大小排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级别最高,为正卿。)
  各大家族的掌门,都想挤进这六卿(常委)之中,也就相互够成了激烈的竞争。
   
  因为先轸、先且居、赵衰等等老臣们已经去世,所以,这次竞争上岗的目标,主要就是位高权重、最肥最美的“中军将”、“中军佐”这两个职位。
  能担任这两个职位的人,就会成为国君晋襄公的左右手。
   
  晋襄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他按照以往的惯例,在德高望重的老臣们中间选择。主要参考依据是:年龄的长幼、地位的高低、家族的名望、功劳的大小,等等,常见常规的方法。
  合适的人选,大概在如下人员范围之中:
  1.梁益耳:梁益耳是晋国的老臣,年纪估计最老。虽然混了一辈子,没啥惊天动地的功劳,但大家会因为相互谦逊,而把他推上前台。
  2.士榖:士榖也是晋国多年的老臣。虽然他没啥特别的功劳,但他的父亲士蒍,却是晋献公早期的重要谋士,曾帮晋献公设计,清理门户,一次性杀掉了所有的贵族公子。
    3.蒯得:蒯得也是在晋国靠年龄熬出来的老臣。
    4.先都:晋国旧臣。他应该是先轸、先克这一族的远亲。
    5.箕郑父:晋国旧臣,晋文公回国后,箕郑父改投在赵衰门下。
  6.荀林父:荀林父的年纪虽然不如上面几位老,但他的家族却是以前的望族。他爷爷是荀息,荀息就是帮助晋献公一石二鸟,既吞虢又灭虞的那个人。他自己则在城濮之战中崭露头角:为晋文公驾车,担任马夫司机,属于有功的人员。
    
  晋襄公经过权衡之后,他准备这样安排:让年纪最老的士榖、梁益耳担任中军职位,让箕郑父、先都担任上军职位。
  按惯例,本来也算合理。在当时合理,即使现在也还合理。
  但突然之间,那个年龄最小最小的先克,猛的跳出来叫道:“不行!他们这些老人,有什么战功啊!如果让他们当大将,恐怕人心不服!”
  先克是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如果照这么论资排辈的话,他先克要想进入常委,就也得熬到老的不能动了才行,他等不及了,所以就带头第一个反对,说他们没功劳。
  晋襄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是的,他们是没有功劳,可你也没有功劳啊,大家谁都没有功劳,有功劳的人,这几年都死绝了。不按年龄按功劳怎么排啊?
  先克就又喊叫道:“狐、赵有大功于晋国!狐赵的功劳,不要忘了!”
  狐偃、赵衰的功劳不能忘,其言下之意就是在提醒晋襄公:先轸、先且居的功劳其实也不能忘。他们的后人,你更不能忘!
  我们虽然没有功劳,但我们的老爸,都有着巨大的功劳!
  于是,晋襄公想了想,这样也对。他就改变了主意,提拔了年轻的干部进入中军。
   
  以贾季为中军将、以赵盾为中军佐。
  贾季,就是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小名狐老四。狐偃是先君晋文公的舅舅,狐射姑即是晋文公的表弟。
  狐射姑曾经长征过,陪同晋文公一起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晋文公即位后,把贾城封给了狐射姑,所以狐射姑就被叫做“贾季”,成为贾氏一族的掌门人,也是后来贾姓的始祖之一。
  赵盾,就是赵衰的儿子,人称赵老大。赵氏一族的掌门人。
  而先克,作为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他就是上军将了。
  自此,狐偃的后人,赵衰的后人,先轸的后人,他们这三大家族掌控了晋国的局势。
  他们这几个后辈晚生,都没有资历,也都没有战功,但都凭着自己老爹老爸的功劳,进入了六卿常委的前三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