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元小小说《暖暖的麦香》入选2023年山西九师联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3-02-16 20:18:34)分类: 转载讯息 |
2023山西九师联盟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李蹊 语文习者 2023-01-17
00:36 发表于山西
收录于合集
#2023备考121个
#语文综合测试21个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画家对诗的理解,以及画家的想象力,对绘画作品的高下来说至关重要。邓椿《画继》所载北宋徽宗朝画院考试的情况,曾有关于诗意画的一段趣闻:复立博士,考其艺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鸱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同样一句诗,各人所画不同,可见诗句能够提供给画家的想象空间是相当大的,画家的想象落实到画上,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至于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诗借助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叙事议论,以唤起受者的共鸣,是将物象提炼为意象,以形成意境,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物象—意象—意境。而这一切都是诉诸想象的,但受者的想象跟作者的想象未必相同,同一首诗在不同受者的心中唤起的想象也有差异。这就是说,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至于受者如何想象,则因人而异。实际上,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参与了创作,可谓是艺术的再创造。诗里的“孤舟”这个意象,在受者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模样,是舴艋舟呢,还是乌篷船呢,只能凭受者的生活经验加以具体化。诗中的“古寺”,究竟是类似灵隐寺呢,还是类似岳麓寺呢,也只能凭受者自己想象了。绘画则直接诉诸受者的视觉,它必须将诗中的意象固定为可以看到的一种具体事物,而排斥其他的想象空间。从诗到画的转换,本有多种选择,画家可以驰骋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画作一旦完成后,就只有一种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了。也就是将想象的多种可能固化在一种实实在在的画面上,从诗到画的过程可以表示为:意境—意象—物象。再回过头来讨论那段趣事。“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原是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关于寇准这两句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记载:“盖公雅存济世之心,与舟横野渡之意合。……公为是邑时,年方逾冠,有爱在民,世呼为寇巴东。其后致身宰相,践其所言。然性素刚直,不与物浮沉,晚节为奸邪所挤,流落南荒以死,天下至今哀之。”意谓“舟横野渡”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济河与济世,其间有一点微妙的联想。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本有我行我素、不随波逐流之意。寇准化用这两句诗,同样也流露出自己性情之刚直,所以日后受谄罢相,流落南荒而死。这些言外的隐藏的含义,也许连作者本人也未曾明确地意识到,我们通过细读才能体会,夺魁的画士恐未必知晓,即使知晓也画不出来,而这正是诗意画的限度。诗歌作品为诗意画开启了灵感之门,也筑起了限制想象的围墙。画家既要跨入诗人开启的门,进入诗意的境界,又不能为诗的内容所囿,更不能甘心于图解,图解很难成为高超的艺术。绘画欲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其实是很难的。画景物比较容易,要画诗人内心的波澜就很难,尤其是那些言外之意就更难表现了。画家只好摘句为画,抓住有直观性的一句或几句来画。在诗的各种体裁中,绝句是比较容易画的。长篇歌行,只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在诗的各种题材中,山水诗是比较容易画的,而那些带有说理性的诗就很难画了。似乎可以说诗意画乃是诗的简化,可以产生定格聚焦的趣味,而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回肠荡气的感动、回味无穷的美感、丰富的联想和人生的启发。(摘编自袁行霈《诗意画的空间及其限度》)材料二:在中国古代很多士大夫的眼中,诗与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但都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优秀的诗歌通过对文字符号的加工,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旨趣;同样,画纸上描绘的山川景色人物,也能传达出无可言表的弦外之音。因此诗与画相互交融,互相汲取营养,使诗境愈来愈像画境,画意亦愈来愈具诗意。宋人“诗画同一律”的概念,深受王维以来南宗画风的影响,而这一学说的流行,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化土壤息息相关的,古典诗歌注重抒情的传统,抒情诗中对韵味的追求,文人和画家身份的重合(如王维、苏轼),都极大地推动了它的演进。不过,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德国菜辛在《拉奥孔》中就反对“诗画同律”的说法,在他看来,诗与画各有所长: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以能描述出事物的时间性为长,而绘画的颜色线条则更能捕捉景象的空间性。在中国,“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片面追求诗画一律,也造成了不小的弊端。后来的文人画片面追求神似反对形似,影响了中国画的总体风貌:文人画家造型和模写物象的能力都受到限制,写实作品偏少;题材上也限于惯例的“诗意”趣味,缺乏广阔的视野。钱锺书先生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文字艺术不但能制造颜色的假矛盾,还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诗歌里渲染的颜色、烘托的光暗可能使画家感到彩色的破产,诗歌里勾勒的轮廓、刻画的形状可能使造型艺术家感到凿刀和画笔力竭技穷”“写一个颜色而虚实交映,有时还进一步制造两个颜色矛盾错综的幻象,这似乎是文字艺术的独家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摘编自赵静文《诗与画的相互渗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诗句为画家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一句诗时,不同的人会绘出不同的画。B.读者要借助想象来理解诗句,读者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存在偏差,读者对诗的理解是对诗的艺术再创造。C.“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表达了他受谄罢相、流落南荒的苦闷之情。D.钱锺书认为诗较画更胜一筹,因为文字艺术凭借想象创造丰富的形象,而造型艺术家用凿刀和画笔难以做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绘画以视觉呈现形式将意象固定为物象,限制了受者的想象空间,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B.诗转换成画是画家利用自己想象将其形象固定化的过程,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C.古人作诗会化用前人诗句,来表现自己的志趣,如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就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D.“诗画同一律”的观念与古代文人和画家身份重合的现象密切相关,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诗画一律”论的一项是(3分)A.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B.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C.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D.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北宋邵雍说:“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暖暖的麦香李忠元太阳像个大火球,低低地挂在头顶,烤得人汗流浃背。周月独自站在地头,手搭凉棚,不停地向远处张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子金黄金黄的,风儿起处,金波涌浪,飘来阵阵麦香,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从头顶盘旋而过,更让周月心生无限焦虑。此时正逢酷夏,正是麦收的黄金时节,如果再不收麦子,就让这些家雀给败坏光了。可眼下,家家都在忙着收麦,周月却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崴了脚。即便身体无恙,她一个留守乡村的妇女又能奈何?丈夫进城打工这几年,还不是人家村里的王二帮衬。可今年又和往年不同,今年自己伤病在身,走路都有些费劲呢,更别说干活了。那个王二呢? 也跟着村里的男人们出去打工了,如今这个村子里就只有几个年迈的长者和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了。周月抬起头,远处那几个吓唬家雀的人偶一时忘了自己承担的重任,只是耷拉着手臂,呆呆地立在麦田里,任凭那些叽叽喳喳的家雀为非作歹。怎么办? 眼下正是麦子掉脑袋的时候,再耽搁两三天,烈日持续晒下去,这金黄的麦子恐怕就只能任它落在地上,喂家雀了。周月站在麦地头,一时急得汗如雨下。正在这时,天空里猛然掠过几丝云朵,在金黄的麦田里投下一些斑驳的暗影。周月立时感到心里一阵舒爽,如果这些云朵能遮住烈日,麦子还可能再晚收几日。这样一想,她像得到了宽慰,心里舒坦了不少。周月正在地里愣神,村子里的广播喇叭突然响了起来,村干部李凤的声音由远及近,虽然离得有些远,声音有些小,她却听得一清二楚:广大村民注意了,据气象部门最新发布的消息,明天午后到夜间,阴、大风,有暴雨,望各家各户抓紧抢收,确保麦子颗粒归仓,全面做好迎接暴雨的准备……啊!周月刚刚还觉舒爽的内心顷刻土崩瓦解,远天里的一丝阴云顿时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了心头,她颓废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彻底傻眼了。这可怎么办啊?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周月抬头望着金黄的麦田,一时急得眼泪都下来了。此刻,周月真想丈夫能回来解燃眉之急,可那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啊。丈夫自从外出打工之后,基本没回来过几趟,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回到家团聚。想到这,周月左手猛地触地,踩到弹簧一样蹿了起来。大雨在即,容不得自己迟疑。她三步并作两步,急急地往村里赶,她要找村里的姐妹帮忙,将自家的麦子抢收回来,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半垧地的麦子就这么泡汤了。村子里并不平静,大家听了李凤的喊话,都在火急火燎地忙碌着。场院里,弥漫着暖暖的麦香。收回麦子的,都在忙着翻晒,地上满是金黄的麦粒,被蹚成一垄一垄的,活像如诗如画的梯田;凉好了的,在忙着灌袋,等待适时归仓。虽然一个个白色的塑料袋装得都不太满,但东倒西歪地摆放着,倒凸显了收获的欣喜。周月来不及欣赏这些生产生活的美好图景,她的心里只有自己的麦子,是啊,要是不能赶在下雨之前收回麦子,那这一年的功夫就都白搭了。跑了东家跑西家,周月见家家都在忙碌,也不好意思开口。等她来到李凤家时,已是下午。可当她反复敲了几次门,接连喊了好几嗓子,竟然始终没人应声。到最后,惊动了西院的陈嫂,陈嫂说:“李凤家的麦子也没收呢,这不听说要下暴雨,大中午就跑出去,到别的村找收割机回来抢收。”周月一时傻眼了,连村子里最乐于助人的李凤都指望不上,那别人就更不用提了,看来自己这半垧地麦子铁定泡汤了。求助无望,周月一时心灰意冷。周月垂头丧气地赶回家,径直来到场院里,一头躺在了打麦场上,回想起丈夫在家务农的那些日子,思潮翻滚,不禁泪流满面。周月躺在地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她梦见自己的丈夫回来了,一回到家就去地里收麦,把家里的活都扛起来,一件也不让她沾手,她每日清闲自在,悠哉游哉。睡着,睡着,周月猛然被一阵“突突”的马达声惊醒,她坐起来,使劲揉了揉眼睛,睁眼一看,发现一辆“小四轮”拉了车麦子,已经驶进她家场院。周月不明就里,站起身用探寻的目光向来人张望。只见“小四轮”上下来个女人,正是自己没敢去找的王嫂。上几天,周月刚刚因为王嫂家小鸡偷吃麦子而撵鸡,和王嫂闹了大红脸,所以,周月去搬救兵,走到最后一户王嫂家院门口却退缩了。还没等周月和王嫂搭话,另一辆“小四轮”也风驰电掣到了,跳下车的正是李凤。她爽朗地笑着说:“你家的麦子都收回来了,请查收吧!”周月望着李凤,又望了望王嫂,一时瞠目结舌。李凤见周月望着王嫂发愣,接着说:“虽然大雨将至,大家都在忙,但每年你都帮着大家收麦,今年你又撵鸡崴了脚,王嫂就找到我,发动大家帮你抢收麦子……”听了李凤的话,周月顿时泪如雨下。(选自《内蒙古日报》2021年7月15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酷夏时节,麦子金黄,丰收在望,但是周月却很焦虑,因为收麦子缺乏人手,而且田地里麻雀不停地吃着麦子。B.听到即将下大暴雨的广播,周月赶紧去找村里的妇女帮忙收麦子,但是没找到,她因而得过且过,倒头便睡。C.周月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经常帮助她的王二今年也外出务工,小说深刻地表现出留守妇女的窘境。D.小说结尾处周月在王嫂和李凤的帮助下收回麦子的情节,表现出留守乡村的妇女们不计前嫌、热情互助的高贵品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月梦见丈夫收了麦子,自己每日清闲自在,而现实中周月为收麦子忙得焦头烂额,虚实相生,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B.“周月左手猛地触地,踩到弹簧一样蹿了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周月敏捷的身手和做事果断的性格。C.周月找李凤帮忙,陈嫂告诉她陈凤去找收割机,这为后文写李凤开“小四轮”给周月收回麦子的情节作铺垫。D.小说有多处环境描写,描绘了夏天农村麦熟时的景色,衬托出人物不同的心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8.小说中周月的心情起起伏伏,请就此作简要梳理。(4分)9.小说采用了伏笔的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2],朝议皆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以为必克,劝裕行。裕以昶监中军留府事。夏四月已已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曰:“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巳,裕至东莞。(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贺赖卢及左将军段晖等将步骑五万屯临朐,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遗藩及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擢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超遁还广固,获其玉玺、辇及豹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为地道出击晋兵,不能却。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日也,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悦寿开门纳晋师,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韩范谏曰:“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民伐罪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裕改容谢之,送超诣建康,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注]南燕(398-410年),晋时十六国之一,由慕容德所建,其侄子慕容超嗣位后,为东晋权臣刘裕所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B.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C.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D.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参军臧熹以为必克”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B.“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C.“裕数以不降之罪”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D.“今王师吊民伐罪而尽坑之”与“及见贾生吊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吊”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裕上奏请求讨伐南燕,遭到多数朝臣的反对,只有孟昶、谢裕、臧熹三人赞成刘裕,一个月后,刘裕率领军队进发。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写于寇准拜相之前,“流露出寇准弱冠未遇时之心态,并预示了日后之拜相与功业”。)2.C(A项“在艺术水平上,绘画不及诗歌”于文无据;B项“画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诗作的体裁和题材”错,根据材料一“其高下则取决于对诗和画这两种文艺形式特点的把握,以及相互转换的技巧”可知;D项“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画的金科玉律”错,根据材料二“‘诗画一律说’也并非一统天下”。)3.A(BCD都属于诗画异质论。)4.首先引用北宋徽宗时画院考试的一段趣闻,说明画家对诗的理解、画家的想象力对所画诗意画至关重要;(1分)然后分析诗歌创作和从诗到画的创作过程的不同,并论述诗意画的限度;(2分)最后总结诗意画难以表现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难以给人读诗时所产生的感动、美感、联想和人生启发。(1分)5.邵雍的观点属于诗画异质论,诗歌和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对象;绘画直接诉诸视觉,利用丹青等创作手段,将意象固定为具体事物,表现万物之形;诗歌善于运用想象,而诗的想象是游移的.诗歌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表现出幽微之情。(每点2分)更多试题与答案,关注微信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6.B(“她因而得过且过,倒头便睡”错,周月没找到人,感觉无助和无奈,才倒在打麦场睡着。)7.B(“突出了周月敏捷的身手和做事果断的性格”错,这句话主要表现周月焦急的心情。)8.因麦子成熟,无人帮忙收割,周月感到焦虑;看到天空掠过几丝云朵,略感宽慰;听到将有大风暴的广播后,内心顷刻土崩瓦解;找人帮忙没找到后,感到心灰意冷;看到王嫂、李凤帮忙收麦子,感到欣喜、感动以及惭愧。(4分,根据文章疏理清楚即可)9.小说开头描述周月崴脚的情节采用了伏笔的手法。(2分)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李凤之口,交代了周月崴脚的原因是撵王嫂家的鸡。(2分)文中的伏笔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更加严密,更能凸显乡村妇女的优秀品质。(2分)10.A(原文标点为: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11.C(前“数”意思是“责备,列举过错或罪状”,后“数”意思是“屡次;频频”。)12.B(“南燕军前锋在与东晋军队交战中获胜”错,“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一句中,前锋是东晋的前锋。)13.(1)军队已经通过险关,士兵们怀有必死的决心;余粮保存在田地里,我们没有缺乏军粮的后顾之忧。(“险”“栖亩”“匮乏”各1分,句意1分)(2)悦寿打开城门放进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侍从几十个人翻过城墙突围逃走,东晋军追击捕获了他们。(“纳”“逾”“追获”各1分,句意1分)14.第一问:因为刘裕攻打广固.耗费很多时日,才彻底攻克,心怀愤怒,所以他想要坑杀广固军民。(1分)第二问:韩范劝谏刘裕,广固百姓原是晋朝的衣冠旧族,刘裕以吊民伐罪的名义北伐南燕,现在却要坑杀他们,这违背了北伐的初衷。(2分)15.C(“自己少年时曾不珍惜时光”错,词中并没提到。)16.借景抒情,词人描绘春日杨柳、落花等景象,以抒发词人伤别之情;直抒胸臆,“动离忧”“恨悠悠”“许多愁”等词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悲伤;虚实结合,词人描绘了回忆的场景与现实的场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伤和离别的忧愁;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便做春江都是泪”将“春江”比作“泪”,即使如此,也流不尽词人心中的愁绪。(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答“对比”“精炼词语,如‘空’字”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一等(20~16分) | 二等(15~11分) | 三等(10~6分) | 四等(5~0分) | |
|
|
符合题意 | 符合题意 | 基本符合题意 | 偏离题意 |
|
内容 | 中心突出 | 主题明确 | 中心基本明确 | 中心不明确 |
基 | 20分 | 内容充实 | 内容较充实 | 内容单薄 | 内容不当 |
础 |
|
思想健康 | 思想健康 | 思想基本健康 | 思想不健康 |
等级 |
|
感情真挚 | 感情真实 | 感情基本真实 | 感情虚假 |
|
符合文体要求 | 符合文体要求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 不符合文体要求 | |
|
表达 | 结构严谨 | 结构完整 | 结构基本完整 | 结构混乱 |
|
20分 | 语言流畅 | 语言通顺 | 语言基本通顺 |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
|
|
字迹工整 | 字迹清楚 | 字迹基本清楚 | 字迹潦草难辨 |
发 | 特征 | 深刻 | 较深刻 | 略显深刻 | 个别语句有深意 |
展 | 20分 | 丰富 | 较丰富 | 略显丰富 | 个别例子较好 |
等 |
|
有文采 | 较有文采 | 略显文采 | 个别语句较精彩 |
级 |
|
有创意 | 较有创意 | 略显创意 | 个别地方有深意 |
前一篇:《兰州日报》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