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语文教学简单有趣——《离骚》的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2013-11-08 08:43:10)
分类: 人在高一

 让语文教学简单有趣

                               ----《离骚》的教学反思
                                     德阳五中刘芸
                                   转自 新高考

 
编者按:
    这是刚刚结束的“四川省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代表德阳市的刘芸老师的教学反思。抽定课题离正式上课只有短短40个小时准备时间(包含休息就餐等基本需要)。就在这样急促的情况下,刘芸老师及指导支持组,秉承简单有趣高效的原则,忍痛舍弃,进行了三次大的设计调整,最终的课堂呈现获得全省一等奖。
    课堂呈现有瑕疵也有精彩,有掌声也有叹息,但我们总是在语文的路上行走!

                         2013四川省优质课之《离骚》教学实录
                     授课者:德阳五中刘芸   整理人:梦无痕
师:大家看看黑板,这幅图上是谁呀?
生:(异口同声)屈原
师:大家都觉得是屈原吗?(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回答)你认为他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屈原吧!
师:那我要和你握握手了,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认为是屈原,可是他不是屈原。我可以不认识他,但是大家可一定要认识他呦!它是在泸州郊区8号汉棺里面发现的文物,他是楚地的一个巫师,楚地的东西怎么会在泸州出现呢?(你请坐)这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而影响最深远的楚文化代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离骚选自哪里?(抽一名学生回答)
生:选自《楚辞》,西汉刘向编著,宋代宋玉和其他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也编写在里面。
师:还知道些什么吗?
生:不知道了!
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老刘知,我为大家带来了知识卡片,来!大家一起读读,楚辞起
生:齐读卡片。
(卡片内容:楚辞: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依赖于楚语这种特有的载体。黄伯思《翼骚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师:好,那么今天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和老师去看楚物,辨楚声,识楚文呀?
生:想!
师:好!那就要看看大家的预习做的怎么样啦!我随机从昨天的预习案中抽调了部分题目。我们来一起读读吧!
生:读!
师:纠正谇suì
师:抽查修姱
生:修长的样子
师:不看教学案能够这么流畅的回答出这个问题,看来大家预习做的很好,字词没有什么问题?都说离骚很难,那么这篇我们就简单的读赏。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还是先从诵读来体会一下离骚的语言上的特征,大家拿出笔来,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勾画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Ppt内容二、探究生趣,简单读诗,比较阅读,体楚地之语。
1、  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2、  将刚才勾出的诗句进行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
比如我勾的是“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太掩涕,民生多艰,那你们勾的是哪句,是怎么压缩呀?
这位女孩,你说说
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压缩为 余心所善  九死未悔
师:“你觉得那一句更好些?
生:课文中的好
师:为什么呢?
生:课文中的更完整。
师:你的也很完整呀,而且也是四字句。
没关系我们再找一位同学,
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压缩为高余冠岌岌  长余佩陆离
师:压缩的好一些还是原句好一些,表情达意上
生:原句好些
师:为什么?
生:回答不出
师:对面那个同学你认为呢?
生:原句更有韵味。
师:其实同学们省去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兮”兮语气助词,相当于我们相当的“啊”比如我说天府中学我爱你,我变为天府中学啊!我爱你。我们一起来读读,你们觉得这两句在语速和感情上有什么差别吗?
师:语速慢了。
生:表达感情更强烈,能体现楚地特色
师:教师板书易于抒情,加强感情,自由,楚地特色。改了虽然意思没变,但是感情上变化明显,而且句式没有以前变化自由。这些正是楚语的特征,楚语传千古,楚韵情更长。我们看看这些楚语写了哪些楚物?昨天我学案发下来的时候,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男生说呀,我命休兮。我当时问他怎么呢?他说文中有许多花花草草看不懂,那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疑惑吗?看着大家迷茫的眼睛我可以看出,大家也一样,没关系,看不懂我们就来看懂它,把这些文章中出现的带有花草的句子,找出来。Ppt (二)揭秘面纱,寻诗歌本意。1、找出文中带有花草的句子。
生:开始寻找
师:这位姑娘你说说?
生:我找到的是“既替……”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解释
师:还有吗?
生: 制荷花的
师:解释这一句,他这个打扮很奇怪,为什么采花,并把这些花往身上佩戴呀。
生:因为我感觉古代人认为花草象征精神高尚。
师:还有吗?为什么香草就是精神高尚呀
生:初中学习过《爱莲说》,作者就将自己比作莲花
师:非常好,就用旧知识连联系新知识。这里涉及到一个“比”的概念。那我们谁长的最漂亮,你来用一个句子来比喻姑娘的赞美吧。
生:面若芙蓉,
师:你用了芙蓉,为什么不用狗尾巴草呀?不能,因为两者之间要有一个相似点?香草和精神高尚的相似点是什么呢?
生:香气, 那精神高尚呢?
师:香气给人什么感觉?
生:舒服,那精神高尚呢?
生:与精神高尚的人相处也会那样舒服。
师:那么这个抒情主人公是男还是女?
生:我认为是个男人。因为我觉得,他将香草喻指高尚,体现了一种男人的追求。
师:那我们怎么理解,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这里出现了娥眉,现在不是说美眉,都是指女孩呀。
生:我认为这是一借喻吧,将娥眉比喻美好的品质。众女是指哪些诽谤的人,美人是指屈原吧!
师:美人和我、大臣的相似点在哪里?
生:因为古代的帝王都是既想美人又希望江山,而大臣也是帝王得到江山的依靠,所以他两者都想要。
师:这的确是两者的相似点一
生:其实美人长的美,嫉妒他,屈原有才能也会遭到嫉妒。
师:这位同学的解读也很到位了哈。东汉王逸他对比有一种说明,我们来读一读。Ppt(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东汉   王逸
这个字读佞,你看的样子,一个女的在门楣下悄悄说坏话。
我们知道了香草美人这个比喻系统,它是一个含蓄的表达,这个香草美人对以后的文人影响甚大。文人看到草会留意,会用闺中的女子比喻自己。你才会明白“还君明珠双泪垂,”也才会明白张九龄那些兰草的芬芳。作者还用那些比喻, Ppt 在本诗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比喻?找出文中使用了比的地方,圈出喻体,用“诗人以—
—比——,他们都——的句式,分析本体与喻体在文中的共同点。
生:在文中诗人将鸷鸟比作自己,将是俗人比作其他鸟,突出自己的卓尔不群。
师:鸷是什么意思
生:鸷是雄鹰,
师:是鸷指雄鹰还是鸷鸟指雄鹰
生:鸷鸟
师:你看看下面的注解
生:奥,是指鸷
师:还有谁说说?
生:背绳墨以追曲兮 绳墨指准则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知道文中用了很多比,比的运用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那文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吗?。
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就比较多了 ,来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
ppt直抒胸臆  表白心志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3)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深入研究。分组讨论,找出以上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生:思考
师:教师走到其中一组进行指导,进行指导强调文本中找答案
师:好了,大家来说说吧!
生:“长太息……” 中间的哀字
师:为什么是“哀”字呢?
生:因为这句话说的是长长叹息掩面哭泣哀怜人民生活,从整个句子来看就是哀
师:他是为人民艰苦生活而来对吧?所以哀叹!
生: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不悔,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只要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九死一生也不过如此。材料中说的香草那些东西,也就是他所喜爱的东西,香草比喻高尚,他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即使九死也不后悔。
师:嗯,九死是指多次不是实指。
师:那么还有吗?这位男生说说
生:我也是认为 亦余心之所善兮……。中的不悔
师:你们都说不悔,可是你们看第四句不是有悔字吗?那这怎么理解?
生:他当初选择当官这条道路是为了造福人民造福百姓,可是楚怀王却听信谣言谗言把他贬黜,他有后悔啦!
师:是呀!他有后悔过!那么最终呢?他是后悔还是不后悔呢?
生:应该是不后悔吧!
师:语气不肯定呦!其实答案就在文本中呦。请读最后一句
生:读
师:屈原在这过程中,遭受了嫉妒谗言,人生路变的坎坷,在这过程难免不会不产生动摇,但是最终理想与追求使他不悔地走上了这条道路。那我现在请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出坚定的语气呀?
师: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回到两千年前的汨罗江畔,想着自己虽然饱受谗言,但是一想到人民,想到楚国,就算牺牲自己也要坚持理想。一起读
师:楚辞研究学者文怀法先生他对《楚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采用吟诵的方式来读楚辞,让我来给大家吟诵一下。
师:简单读《离骚》的方法:
ppt 1、通过吟咏体会楚辞的语言特点
2、把握比的运用、理解作者对现实的曲折表达
3、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知人论世,体会诗中的感情变化。
师:读出自己的理解
Ppt:1、虽死尤不死也。 洪兴祖
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班固
洪兴祖的死对头秦桧,他们政见不合最终被贬斥。
班固是史学家,他从历史的角度评价屈原,那么我们学习了《离骚》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呢?
Ppt演示  我们也有我们的人生经历,思想见解。读了《离骚》之后,同学们是如何看待屈原的呢?请联系个人经历,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辞。
屈原,我想对你说,虽九死,你不悔,虽体解,你不悔。千年时光飘然而去,你在世人淡漠的目光里沉默,我迷惘时点一盏心灵的烛火,借文字的温暖,细数你的灵魂,任你那荠荷的芬芳,洒满我生命的罅隙,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平静的午后,把你一生的故事讲给我听。
 
                           《离骚》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回顾
   《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从教学衔接上看,高一上册的学生入学不久,文言文只接触了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而初中文言文选文少而短小浅易,这篇《离骚》原是高一下期的课文,课文长,文字深,还夹杂不少方言,阅读障碍较多。从表现手法看,《离骚》多用比兴,它的香草美人象喻系统让表达晦涩难懂,从思想情感看,文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学生的年龄阅历理解起来容易流于表面。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不把本就难懂的《离骚》再往深难的方向拓展,而是运用“趣味语文教学法”化难为简,设计简单有趣的教学过程,针对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依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性,结合我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长,将语文教学在学习程序和方法上的简单化,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同类文本的阅读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简单。
    1、结合单元提示,不重要的不讲。《离骚》是高一下册,诗歌单元中的课文,而诗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与思想。因此对其中的文言知识做两种处理:对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列入预习案,完成翻译,并在教学时带入句中,随文翻译;而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倒装句等文言现象则不做过多讲解。
    2、对学生情况盘点,切实弄清现有水平,了解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重点突破。学生已经掌握的不再重复。确定教学目标为:能在体会楚语,理解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个性解读认识屈原。
    二)教学切入的简单
    1、找文本最明显突出的特点为切入点。《离骚》是一篇楚辞,带有鲜明的楚地色彩,是楚文化中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泛的。于是决定以“楚文化”为切入点。
    2.具体操作中尽量找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刚好来泸州前在泸州的介绍资料里看到一副汉棺上的画,误认为是屈原了,于是我出示汉棺上的巫师的形象,做了以下导入:请大家猜猜老师出示的这个人是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屈原,我询问几个理由后解释:“他带着高高的帽子,佩带着长长的佩带,第一眼看上去,我也以为他是屈原,但其实不是。这个我可以认错,但你们不能,因为他就是我们泸州市郊出土的8号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楚地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出现在相隔千里泸州呢?至少说明古代楚文化,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因为运用到的是离学生生活近而有趣的例子,学生们甚至现场的老师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不必要的话不说,直接切入文本。然后由楚文化直接引入到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屈原的《离骚》。
    三)教学环节的简单,
简单明了,减少一切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按“情景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固趣”的基本程序,明确几个探究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
    先简单读诗,按楚语,楚物,楚人情的顺序分析文本。
    1、比较阅读,体楚地之语。
要求学生任选诗句压缩,只留下最核心的字词。再比较改后的句子和屈原原句的区别,并以“天府中学我爱你”与“天府中学啊我爱你”的对比,总结出楚辞多“兮”,多楚地方言,表达上更自由,抒情上更深情等特点。
    2、揭神秘面纱,寻诗歌本意。
找出文中比的句子,翻译分析“香草与高尚品德”“美人与我之间”的相似点,来认识离骚“香草美人”的象喻系统,体会其曲折抒情的特点。并结合张籍的《节妇吟》,张九龄的《感遇》,了解“香草美人”这一象喻系统对后世的影响。
    3、找关键字词,悟情感变化。
    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字,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时设疑:作者前面说“不悔”,后面说“悔”,是否矛盾。来明确屈原在忠君爱国这一主情感中细微的情感变化。更深刻理解屈原在本文末所抒之情,指导阅读全文最核心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岂余心之可惩。”最后仿文怀沙先生唱离骚,带学生更直观感受屈原所表达的情感之深沉。
    上面三个步骤正是简单读诗的方法:先感受语言特色,再分析象喻,读懂文意,最后读懂情感。
   (二)个性读诗,分别引入洪兴祖和班固对屈的评价,一个是主战派,与秦侩政见不合,被贬抑郁而终,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死尤不死也”而班固做为历史学家,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两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造成他们对同一个人评价的不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写一段两分钟的演讲辞。
    二、课堂亮点
    这次赛课,我采用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将课堂分为情景激趣导入——探究生趣突破——总结固趣拓展三个环节,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说来有如下亮点:
    一)情景激趣导入
    屈原的《离骚》篇幅较长,又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文字难懂,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因而容易学得沉闷,所以在课堂导入上注重情景激趣。我选择了投影泸州市郊出土的汉棺上一个富有楚地色彩的巫师形象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误以为是屈原,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进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这种情景激趣就践行了龚如君老师的“趣味语文教学法”,做到了课堂的“有趣”。
    二)探究生趣突破
    “新课标”要求,阅读古诗文,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基础是立足文本,理解文意,所以我设置了“预习案”,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梳理基础知识,于课堂上我再简洁精练地检查落实字音、释义等内容,体现了“趣味语文教学法”倡导的“高效”教学理念。
    “新课标”还提出,古诗文在教学中须反复诵读,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就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声求气”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压缩语句、找比兴句、找直抒胸臆句等环节均注重了体味诵读,既串起了课堂教学,又焕发了课堂活力。
    我深深知道,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情化自己,进入情境,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为此,我专门学唱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几句诗,用简单易懂的形式诠释了复杂艰深的《离骚》,契合了“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简单”教学理念。展示了我的才艺,博得了全场老师的喝彩。
   三)总结固趣拓展
    在简单读诗,寻诗歌本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简单读懂诗的方法,而后引导学生对屈原进行个性化解读,设计了“屈原,我想对你说”这个探究性话题,要求学生即兴写作和演讲。学生积极参与,尤其两个男生所写文字超出我的想象,而我也展示了自己对屈原的独特解读,凭一段优美的文字捕获了全场师生的心。这一设计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理解了屈原的精神,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谓“一石几鸟”。

    三、课堂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很高,参与意识特强,我仿佛看到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激荡,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似乎受到了学生的牵引,忽略了对课堂的驾驭,在细节处理上略显繁琐,导致课堂节奏稍显缓慢,结尾的练笔演讲稍显仓促,这体现了我经验不足,期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完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