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2020-04-10 06:38:18)
标签:

四川成都

拜水都江堰

游人如织

两千年杰作

举世闻名

分类: 摄影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当年,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墨宝:“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如今,此联已成为旅游部门的旅游宣传口号,且日益深入人心。故,本文也选其作为博文题目,以期沾沾余秋雨先生的仙气... 余秋雨先生曾在其书中写道:“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了人们的膜拜...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的智慧结晶,其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水利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游览都江堰,这三处驰名中国、享誉世界的水利工程非看不可...



p01.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从二王庙出来,行至岷江边,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安澜索桥映入眼帘...(上、下)

P02.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03.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由远及近,仔细品赏:游人神态各异,索桥别有韵味...(上、下)

P04.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05.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06.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在此可见桥后面的“鱼嘴”...(上)

P07.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上了安澜索桥更加有趣,人随着索桥的左右摇晃而晃动,人站不住,相机端不稳,增大了拍摄难度,这反倒刺激了摄影者们强烈的拍摄欲望:“练功夫塞!”。咔嚓!咔嚓!一路走一路拍,直至过桥...(上、下)

P08.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09.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岷江水自北向南流。安澜索桥横跨东西。您现在看到的游客是由东向西行,与河对岸由西向东过来的游客在桥上交织...(上)

P10.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站在桥上向北看(上游),岷江在鱼嘴处(上图左侧)被分成了外江与内江。安澜索桥架设在内江上。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外江流往乐山,与大渡河、青衣江汇合...(上、下)

P11.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12.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站在安澜索桥上向南看(下游),江水直奔都江堰的另两处水利工程:飞沙堰与宝瓶口...(上、下)

P13.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14.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从安澜索桥东走到桥西回头看,可见桥头宏伟建筑。并看见第一桥墩上部有“夫妻桥”字样。没有考证,不知所以...(上)

P15.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由西向东看。人少了,抓紧拍几张...(上、下)

P16.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17.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到了桥西,脚下站稳了,回头再拍几幅。可以清楚地看见安澜索桥的结构...(上、下)

P18.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19.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20.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这便是都江堰的著名分水工程之一 ——鱼嘴。此工程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使得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罐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上、下)

P21.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P22.
【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一>(图22幅)


        回头再望被鱼嘴自然而分的内江与江上的安澜索桥...(上)
(未完待续)




谢谢各位朋友光临浏览!
祝朋友们周五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