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大腕”,先修理“舌头”...
过去,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以及电影、电视剧的演员们都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无形中成为人们学习语言发音的“义务教师”。许多说着家乡方言土语长大的人,跟着学随着练,受益匪浅。人们相信,从广播学院或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的人,在学校经过了严格的语言训练,讲出的话发出的音肯定是最标准的,尤其是在面向公众和影视剧的表演中。...
然而,曾几何时,听新闻看电视,尤其是看电影和电视剧,对这些“教师”却不敢再恭维了。许多“教师”包括一些“大腕”,满口错音错字,让人听着浑身起鸡皮疙瘩。如:“正”“震”不分,郑板桥被他们念成了“震板桥”;“成”“尘”不分,城市统统被念成了“尘世”;还有“真”“争”不分,“乃”“来”不分,“红”“浑”不分。...等等等等,举不胜举。人们不禁要问:他(她)们在学校里到底是怎么学习语言发音的?中国乃泱泱大国,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人比比皆是,屈指可数的广播电视台、影视学院大有挑选人才的余地,为什么偏偏要选一些连普通话发音都咬不准的人去向全国人民“播音”、“露脸”?影视导演也是,口才不行的让人给配个音还不是小菜一碟,干嘛非要让他(她)“误人子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这种态度大错特错。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标准的语言文字,其中,口头语言被人们称之为“国语”,是不容随意篡改的。这不同于各地的方言俚语。而代表标准国语的首先是国家的广播电视和影视作品。对外播出的节目中滥用了不标准的国语,就如同在书面语言中写了错别字一样,是要遭人耻笑的。...
由此想到,毕业于那些专业院校的学生发音不准,是该怨学生呢还是该怨老师?我认为该打板子的应该是老师。“为人师表”含意虽广,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们学到真本事。你不好好修理自己的“舌头”,学生当然也不去修理。“近亲繁殖”的结果就是出“怪胎”,出“孬种”。您如果还拿那些唬孩子的“理论”去教学,真把教育当成了“产业”,除了能赚到昧心钱,绝教不出合格的学生,更甭提优秀的人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