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说说今天的心事:有一个母亲在我们平台留言说,自己的女儿初二马上升初三了,说这孩子一惯就很优秀,老师也都很喜欢她,在班级里还做副班长,经常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在今年四月份突然表现出头痛症状,去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问题,但每次只要一上学就喊难受,听课听不进。于是孩子只能休息在家,这一歇就是半年了,答应九月份跟着初三继续上,临到开学了,状态又开始不太好,家长真的很担心再次不上学。女儿曾经也告诉家长可能的原因,说是和一些同学关系不好,觉得同学们排斥她。但父母并没有当回事,也没有感觉这对学习有什么影响。临到开学看到孩子这样子,全家现在是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了。
这种情况在我的咨询室里出现得还挺多的,从初中到高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而且以女孩子占绝对多数。这是什么问题呢,顾歌给其做个定义就是人际关系中“同侪优势相斥”现象,这个和个体所处的心理年龄的发展阶段有关。
按著名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状态中,容易自以为是,而且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比自己优势的同学容易“羡慕嫉妒恨”,并且产生对优秀同学的排挤的态度。一旦产生这种关系趋势,那么对那个被排斥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比较大的,因为按皮亚杰的理论,到了十三四岁这个阶段,应该是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交替的时期,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达到成人的抽象思维的层度,尚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一些冲突和矛盾不能快速生出逻辑应对能力,并且容易被矛盾的表象所影响,并产生心理困惑。如果这个困惑不及时扫除,就会影响他与环境的相处,产生环境的适应性障碍。
一般来说,对优秀的孩子,我会建议老师不要过于的公众表扬,要更多尝试私下鼓励,或者让这个优秀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助人以表现自己。不然嫉妒就会在差距不大的同学间产生,而恨意也会在互有优势的孩子间生成。反而在优势距离很大的同学间,就不会产生嫉妒和恨,因为他们只有羡慕的份了。
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在于优势资源的争夺上,顾歌一直认为不管是兄弟姐妹关系还是同学或同事关系,哪怕关系再亲密,都不能回避其间的一个核心关系就是竞争关系,有竞争才能生出合作,但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你争我斗的局面。特别是在优势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更能激活人的争斗欲望,当然争斗就不限于用什么手段了。作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最擅长用的手段就是直接而露骨的排挤了。
这时期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在意人际关系,因为即将进入青春期,此时的自我感有着强烈的社会确认或认同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其自我同一性冲突的痛苦,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同学间关系的重要性要渐渐大于父母及师生的关系,说得简单些就是父母十句话抵不上同学的一句话。在这样的需求下,如果一旦遭遇同侪的排斥,这种感觉会有多糟糕中啊。许多为人父母的恰恰就忽视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特征。于是错过了最佳支持时期。到问题暴露时,后果就已经酿成了。
其实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如何面对一个曾经优秀的自己,及曾经的优势已经随着拖课几个月而不复存在的现实。除了关系还有自已的过去,面对这样的双重压力,我相信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而唯一能改善和重建发展的契机就是找到合适的心理师。顾歌一直认为,在家庭外寻找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和顾问式服务是家庭成员及关系顺利发展的有效助力。我们机构已经提出了家庭心理支持计划理念,对类似这样的问题都会有专业心理师及时跟进和辅导,让家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最快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
欢迎大家加入最大的心理自助APP平台“嗨忧心理”,只要扫扫下列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里点击下载“嗨忧心理”即可,“嗨忧心理,你的心情,我来关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