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火辣辣的夏天,沉寂一年的选秀又开始升温,“快乐女声”、“加油!东方天使”等节目火热进行,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各大网站的BBS上,对选秀的讨论热火朝天,为自己喜欢的选手“盖高楼”,预测谁会是冠军,对话题人物的争议辩驳,甚至引发口水战。各种言论铺天盖地,或偏激或恶毒或客观,电视台吸引眼球的目的达到了,但在这背后又反映了当下大众怎样一种心理呢?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顾恺颉表示,大众关注选秀,借娱乐转移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这也是娱乐节目的功能之一;另一方面就是电视台制造了话题,炒作选手,但其实对选秀本身却没有制定一个审美标准。以湖南卫视为例,今年的焦点集中到曾轶可身上,网络上对她的讨论最多,褒贬不一,网络平台上承载了社会大众丰富的情绪。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偏激和狭隘的言论,网络的匿名性让部分人群暴露了他们的本性和劣根性,他们在发表言论的同时发泄了在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不满,但这种不良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虽然选秀已不及前几年那样热,但在暑期还是有不少学生热衷于这样的娱乐节目。青少年很容易被新鲜人物吸引,成为追星的主流,而且他们更爱在网络上发帖热议选秀,陷入口水战中更容易“较真”。对此,顾恺颉认为,即使是 “娱乐时代”,娱乐也不应成为主流,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上的负面言论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一些言论是关于他们的偶像,会使得他们易怒、偏激,对此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2009.07.28
B04版:健康周刊·互动 □晚报记者 肖波 通讯员 高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