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于《新闻晨报》第B05版:互动.倾诉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顾恺颉 心理咨询师 陈天星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一个(学校的)队列中排练,大家一起做下腰的动作,我做得很好,感觉自己动作非常优雅。
就要上场了,我突然发现自己没穿鞋子,就去穿鞋子了。等我穿好鞋子,表演已经结束了。这个梦怎么解释呢?
——25岁男性,公司白领,未婚
[建议]
一位心理学大师说过,“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用‘我应该……’这样的思维方式的,他会说‘我想要……’”或许,这位梦者在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告诉了他太多“你应该谦虚,你应该低调,你必须注意身份”之类的话,所以,扼杀了他好奇、创造的天性,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的完美,为了一点细节就放弃对自己的认可和赞美。这样的人只会在心里赞美自己。因为受到了太多不被肯定的评价,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焦虑和恐惧,所以他的潜意识甚至会感到其他人都是好的,就自己不好。时间久了,这个孩子也就忘记了自己的天赋,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突破的勇气。
梦者需要勇敢地承认潜意识中对自我的欣赏,然后,从意识层面告诉自己:“我想表达我自己。 ”
[分析]
你在逃避什么
这是一个免责的梦。
按照人际沟通理论,每个人的人格系统中,都存在着三个独立的部分:一个是父母似的自我,一个是成人似的自我,一个是儿童似的自我。
父母似的自我,其内容大量来源于父母告诉个体的“你应该……”和“你必须……”这些程序性的自动反应,这些有它们的价值,可以很有利地帮助幼年的个体生存下来;但是,它们的内容很容易过时。成人似的自我,功能主要是解决问题,也就是它需要个体客观、理性地分析现实的环境;它需要个体活在当下,结合现实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儿童似的自我,是个体6岁前对父母教育的大量感受性的记忆,比如恐惧、担心、喜悦之类的情绪性的内容,它们往往作为动力,推动着个体成长的需要。
但是,如果个体幼年经历了太多压抑性的刻板教条,就会扼杀儿童似的自我的天真、好奇、创造性,从而个体变得顺从、呆板,缺乏勇气去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这个梦中,梦者的潜意识主动把场景设计在学校,也和激发自己的儿童似的自我有关,因为,这样会诱发梦者的顺从性,要知道做学生就应该好好地听老师的话,即使出了问题也可以找到些借口来逃脱惩罚。就好像在这个梦中,梦者仅仅因为没有穿鞋就可以逃避演出的责任;而且,是到演出前的最后关头才发现自己没有穿鞋,很理所当然地不再承担这次演出的责任了。
但是,在梦的开始,梦者说“我做得很好,感觉自己动作非常优雅”,这时,梦者的潜意识分明流露出对自己的欣赏。至于后来为何要找个小借口来逃避责任,同时也失去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可能这正指向梦主怯懦和回避的人格特质了。
如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擅自转载将承担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