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于《新闻晨报》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恺颉
孩子是父母心头永远的牵挂,子女一生平安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当孩子的人生可能要遭遇重大挫折时,父母们无不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上个月,我就接待了一位为女儿的婚姻大事着急上火的母亲。她带着一种焦急无奈的情绪向我娓娓道来了事情的缘由。
出色女儿一直没谈恋爱
我女儿小娟(化名),今年27岁,长得眉清目秀,性格活泼大方。从小到大,不论是学业还是社会活动,女儿在同龄中都是佼佼者。我家是那种比较民主的家庭,我和先生十分注重培养女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她从小就非常有主见,上什么中学、考哪个大学、去哪里留学,都是她自己决定,不用我们操半点心。朋友们都夸我们教育得好,我们也一直把女儿看作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
女儿大学毕业后,去英国留学了两年,前年回国后在一家大型外企找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工作定了,我和她父亲开始为女儿的终身大事操心。她倒是不着急,说肯定能把自己嫁出去。最初,我们也信她,相信她能找到如意归宿,因为从高中起,她就有很多倾慕者。可眼看女儿26周岁都要过完了,还是没有一点恋爱迹象,我们就开始着急了。
其实,女儿也不是从来没有恋爱过。她大三那年,有过一段很短暂的恋情。可能是我们的思想比较传统,曾暗示她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过早涉足爱情。本来女儿说要把那个男孩子带回来给我们看一看的,但因为我们的暗示,她就没再向我们提过这类事情。后来见女儿迟迟不恋爱,我也在反思,会不会是因为那会儿我和她父亲施加的压力影响了女儿,认为我们不赞成她谈恋爱。为此,我与她爸爸还内疚了一段时间。事后我们从女儿的好朋友那里知道,那个男孩子比我女儿小,属于姐弟恋,两个人是因为个性不合分开的,不是因为我们的“干涉”。听说了这个,我们心里才稍稍轻松了一点。
身边亲戚朋友的女儿到这个年龄大都出嫁了,见女儿还是单身一人,我真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论相貌、学识和工作能力,我家女儿根本没得说。可她年龄一天天大了,我真怕她再拖下去成了“剩女”,真的成了剩女,再优秀也难嫁啊!
于是,我开始四处托人给女儿介绍男朋友。介绍的那些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有公务员、教师、技术骨干、企业家,但女儿似乎都看不上眼,不是说人家没风度,就是嫌人家涵养不够,再么就是说没有感觉。真搞不懂她到底要找什么样的。
女儿居然迷上个“情场骗子”
去年年底,女儿的电话突然多了起来,经常晚上出去约会,回来后还要发上半天短消息……种种迹象表明,女儿恋爱了。
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时询问女儿对方的情况,想让女儿把男朋友带回来给我们看一看,也好让我们把悬着的心放下来。可她就是不肯透漏那个神秘男人的半点信息。最后还是在我和她父亲的严厉逼问下,她才告诉我们实情。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女儿千挑万选的男朋友竟然是一个离过婚的老男人:四十多岁,离过婚,还有一个10岁的儿子,没有一份正经工作,也没有积蓄,更可气的是外出约会吃饭、看电影,大部分还是我女儿买单!她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为此,我们接连找女儿谈心,语重心长地告诉她,我们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个年龄和我们相差无几的老男人做女婿。可女儿却不以为然,继续与这个一无是处的人交往。无奈之下,我和他父亲就想了一个办法,偷偷拿到这个男人的QQ号码,想暗中调查这个男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在网上扮成一个年轻女子,并贴了一张漂亮照片上网和他聊天。不多久,这个男人就开始说些暧昧的言语,并暗示要和我约会。天哪,这不是情场骗子吗?
我们把这些毋庸置疑的证据拿给女儿看,以为她会醒悟过来离开那个骗子。可没想到,女儿先是生气地指责我们用这样卑劣的手段去获取信息,接着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网络是虚拟世界,现实世界里他根本不是这样的人,我以前相信他,以后也一样会相信他。”
面对执迷不悟的女儿,我和丈夫都没了主意。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这个事情,我和他父亲一直着急上火、焦虑不安,觉都睡不踏实。我们怕呀,怕再不把她从火海中救出来,她会陷得更深,迷失自己。还有,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只要一见到女儿就控制不住要和她发脾气。可是,对她发脾气也没有用,一样是不听劝。
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不好和亲戚朋友们提。思来想去,只有来向您求助了。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求女儿大富大贵,但至少希望她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可是现在……唉!您一定要帮我劝劝女儿,让她能够早点醒悟!拜托了!
[心理分析]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吧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任何情绪上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哲学上的来源:即人们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扭曲和非理性的,伴随而来的情绪则可能是负面的。改变这种片面的认识,理性地看待世界,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
本案中,淑芬焦虑的原因在于她认为女儿作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这个判断基于她自己的经验:与这样一个离异有孩子又没有稳定收入的男人一起生活是个错误,注定是会遇到挫折的。这种经验的来源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经验并不总是合理的。如果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确实有可能最终爱情失败,但是爱情失败是否一定意味着女儿的人生就此毁了?她的人生从此就毫无价值了?从这件“坏事”中女儿是否能得到受用一生的好东西?
淑芬焦虑的哲学根源在于,她想寻求一种恒定的安全感和确定性,希望女儿的人生是完美的、直线的。这是非理性的。其实完美与直线不是人生的常态,挫折与变化才是人生的常态。今天的状态,不一定就是明天的状态。貌似般配的结合,几年后可能变成怨侣;貌似愚蠢的选择,几年后也可能是最美满的夫妻。
换一个角度看,淑芬夫妇一直在有意培养女儿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女儿确实把自己定位于完全独立于父母的 “主权”个体,个人的事情自己作主、自己负责。可是,一旦女儿做出的选择不符合父母的要求,父母反而又受不了了。
当我把这些分析说给淑芬听后,她带着迟疑回答说:“我有点明白了。女儿大了,要走自己的路。不管她怎么决定,我们只要在一旁关心支持她、爱她、永远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这就够了。 ”不错,这才是“家”的意义:永恒的关爱源泉。
择偶观一直在进化
根据心理学的进化论观点,男女在择偶问题上的差异,被认为源于在抚育后代方面投入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女性无论是在怀孕期还是哺育期,其投入都是远远高于男性的;另外,根据精子和卵子的不同特性和周期,女性产育后代的数量和能力要远远小于男性,而且有生育能力的年限也短于男性。因此,基于将自身的基因最大限度传递下去的目的,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愿意并有能力为她和孩子投入资源和提供安全的男性。即意味着选择有雄心、有社会地位、有经济潜力的男性,因为这样的男性更能给未来家庭带来经济资源和保障。而男性则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强生育潜力的女性,即更年轻、貌美、健康的女性。
另一些研究表明,两性的择偶策略还会因建立短期或长期关系的目标而不同。若只意图建立短期目标,男性会立即向女性给予资源,而女性则会向男性显示性行为的可获得性,如调情或衣着性感热辣。相反,如果意在建立长期关系,男性会更多地展示积累资源的能力;而对于女性来说,她们会更多地展示自己在性兴趣上的排外性,如拒绝来自其他男人的示好或性要求等。
但是,最近一项来自复旦大学的调查
发现,男女两性的择偶心态在当代城市的白领人群中正悄悄发生变化。
在对择偶标准的调查中,如今的上海男性白领似乎更看重女性的“和善”、“通情达理”、“容易相处”和“善于持家”,而“外貌的吸引力”及“富有激情”、“个性热情”则放在了次要位置。对女性白领择偶观的调查也发现,“和善”、“性情好”及“容易相处”三项的排序都位居“能赚钱”、“聪颖”及“受过高等教育”之前。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可以越来越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加之生育控制政策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实施,因此她们完全能够在经济上独立于男性而存在。因此,在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抚养后代的资源并不一定要倚靠于男性提供,因此她们更看重对方能否满足自己形成亲密关系的需要。
在本案例中,某种程度上,淑芬女儿的选择正体现了女性平等、独立的意识,也体现了她对配偶要求不在于资源提供,而在于其他方面需求的满足。而淑芬通过QQ联络女儿的男友,进而引出了该男子“好色”、“轻浮”等特点,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男性对短期性行为更可能采取主动或轻率态度的特点。
究竟这个男子是否如他在QQ上那样轻浮,是否有可能对淑芬女儿忠诚,只有等她自己日后去验证了。
如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擅自转载将承担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