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3
B17版:法制周刊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W020081203445500502612.jpg
一个月内看急诊三次,三张心电图报告、两份验血单子、一份肺功能测试单外加一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俗称HOT)。近千元的付出得到一份标满“正常”的诊断单和医生一句“这是工作和心理压力造成”的话语。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超强度的工作压力,许多年轻人将这些因工作而导致的心理压力,最终产生的身体不适统称为“心理工伤”。目前这一情况尚未得到各大公司或有关部门的重视,这种伤害如同感冒般在许多年轻人中间“传染”,且尚无法得到有效的抑制和补偿。
心理专家:
危机时代更需要EAP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顾恺颉说,据有关调查,我国有心理障碍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都市中有25%的人存在各类心理危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加重都市白领的心理困惑。
顾恺颉说,员工心理障碍的产生除个体原因外,还可能来自职业压力和不良情绪的长期积压。此外,创伤性事件如和同事间的矛盾、领导的批评及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都可能引发心理障碍。
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把目光投注于西方企业间已流行多年的新型福利——员工帮助计划(EAP)。有些企业开始寻找有资质的专业心理机构,为员工购买旨在提升员工心理健康素质的福利产品。
劳动部门:
工伤不包含精神伤害
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客服热线12333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工伤主要分两大块,分别指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事故伤害包括工作中肢体损伤,上下班途中车祸等等,职业病则有专业鉴定机构来诊断,像矿工常得的肺矽病等。”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伤目前不包括精神伤害。
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患职业病的等多种情况可以认定为工伤,但条例中并无精神疾病相关规定。
职业病鉴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其中一条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或精神不适也无法归入职业病范畴。
律师观点:
情绪波动不算工伤
新闻晚报百姓律师团律师、上海德尚律师事务所的杨波律师表示,每一种职业的就职者都会产生生理情绪,会有高潮和低谷。这主要是工作关系导致的紧迫感。“面对冰冷的机器、枯燥的程序和强大的压力,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有本能的反应。”杨波说,在我国现行法律下,这样的情况很难被归入工伤范畴。
杨波举例说,跑长途的货运司机习惯了在车上睡觉,有时候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反而睡不着了,“这说明,开车这份工作已经对司机的情绪造成严重困扰,影响了他的生活。
”杨波说,但仅凭这一点不能认定就是工伤,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伤主要指外力作用所致人身健康造成损害,并且这种损害和职业和工作有因果关联。
[案例回放]
26岁青年成气喘大户
半年前,每周打三场羽毛球,大场地足球可以踢满全场。半年后,上班胸闷手发麻,出入医院成家常便饭。昨天下午,向老板请了两小时假,匆匆赶到医院去拿到HOT报告单的朱先生,面对医生的检测结论喜忧参半:“你的心脏没有问题,看报告,应该很健康。
”
为了这句结论,朱先生排了10个工作日的队,并小心翼翼地背了24小时的HOT“包”。手里拿着十来张的诊断书,虽然上面所有的结论都为“没问题”,但朱先生并不喜悦,他抬头看了看医院门诊大厅挂着的各科室名称,思量着下一步该看哪科来确诊自己的病症。
今年26岁的朱先生在一家大型汽车行业就职,并担任生产流水线的管理工作,由于其所在的部门生产的是新车型,手下的员工也都是新招入的,所以单位一开始下达的目标就是在短时间内提高日均产量。一边是慢慢进入“寒冬”的汽车行业,另一边则是连上个厕所都要拉警报,吃饭只有十分钟,指标每半小时就一换的工作环境,让这个曾经有六块腹肌的朱先生变得日渐憔悴。胸闷、气喘、手发麻、没精神、失眠等症状接踵而来,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工作状态。
“有好几次开会,我都走神,每次到了说总结报告的时候,我就觉得胸闷得喘不过气来。 ”仅仅讲这几句话,朱先生就吸了几大口气。
为了能摆脱这种状态,朱先生已经跑了多家医院,钱已经花了近四位数。从急诊到门诊再到专家门诊,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能涉及到的医院科室他都尝试了一遍,但始终无法解开自己胸闷的原因。
[职员叹苦]
“心理工伤”痛大过身
发烧咳嗽了可以吊盐水吃药开病假单,手断了可以绑石膏在家休息,精神不适该怎么办?有什么理由可以休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朱先生这种情况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也感到不适去做各项检查,得到的报告单却都显示正常。
入行六年的吴先生对金融行业了解颇深,从一开始在银行稳定工作,到去年看好经济形势的前提下,和朋友辞职出来投身于高风险高回报的私人金融业务。吴先生的心境也是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如今的他每天起床只要一想到去公司后打开电脑满眼的“下降”符号和绿色数字,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莫名恐惧,呼吸也变得不顺畅。
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吴先生身边有许多做金融的朋友都变得拮据起来。原本一周聚会一次的地点,从各类五星酒店变为价格实惠的小饭店,一些每月都换新手机的青年才俊,现在也固定不变了。
形势不好,不仅员工压力大,老板压力更大。吴先生的老板据说在这次金融危机下,资产缩水一半,面对这一紧迫形势,加班加点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原本坐在办公室内当前台的小姐都被派出去跑业务。“我已经整整三个月没怎么休息过了,业务减少了,人却更加紧张。
”吴先生说道,“一进办公室泡浓咖啡,喝红牛,时不时吞保心丸似乎成了每个人的习惯。 ”
记者在各大白领论坛上看到,讨论裁员、公司业绩、年终奖能否按时发放、未来前景的帖子越来越多。描述自己出现种种身体不适的帖子也随之增多。有人写道:“打开电视是严峻,打开电脑是绿屏,朋友问话是倒闭,老板说话是降薪。生理伤了有赔偿,谁来补偿我的心理伤害?
”
[记者调查]
预约检查者多为年轻人
“想背HOT,请先预约,至少一周后才能背上。
”为了能调查这一“心理工伤”的群体,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比较大的医院,发现近期来做身体检查的人趋向于年轻化,而且怀疑自己的心脏出现问题的人日渐增多,并以年轻人群为主。
在浦东的东方医院内,请假出来拿体检报告的年轻人非常多。在取报告单的窗口记者看到,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血液等检查成了这些人重点检查的项目。
在陆家嘴上班的姜小姐说,最近老感觉不舒服,不知道是单位空气不流通还是身体出现异状,生理周期也变得不正常。看到周围的小姐妹都去做检查,自己也想来做个全身检查。姜小姐说她的体检报告单上除了有少数几次的早搏,其他数据都在正常范围内。
“可能是最近工作太忙,精神压力大吧。 ”姜小姐松了一口气,自我解释道。
记者来到需要预约的HOT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室询问,医生告诉记者,如果想要做的话得事先预约,至少也要一周后才能轮到。
在新村路上的同济医院,记者看到来背HOT和做肺功能检测的年轻人特别多。医生说,近几个月要求来“背包”的人数量明显增多,有些人是做过多次心电图后还是感觉不舒服,安全起见便直接到门诊来开单子,要求“背包”24小时,来看看自己的病症。
“多数年轻人都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工作忙才会出现那种貌似早搏、心悸、胸闷的症状。
”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生说道,“但像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是建议他们多休息,因为即使将所有的项目检查都做一遍也难以查到原因,最多也就是花钱买个心安。
”
原文地址http://www.jfdaily.com/newspaper/xwwb/page_70/200812/t20081203_46601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