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杂谈】四川游重开 遭遇地震恐惧症敢不敢去?
(2008-12-04 13:36:47)
标签:
顾恺颉心理学旅游四川地震压力灾区重建 |
分类: 媒体报刊杂志各类报道 |
2008-06-17 07:33 稿件来源:解放网
驴友:四川游重开保有敬畏未尝不是件好事
记者钱朱建专稿:巴国景美,而蜀道难行。这次地震,再次提醒:“赏美景”和“途凶险”是那么地如影随形。 6月15日,四川13个州市旅游市场全面启动;6月16日,沪上赴川游线路重启。四姑娘山等紧靠汶川的景点重开,九寨沟、黄龙景区也解禁在即。巴蜀大地正拱手相迎。 但现在,距离那场浩劫刚满足月。墙倒楼塌、山崩地裂的一幕幕尚未淡忘,电视新闻里,不时还有泥石流冲毁山路的报道。去四川,面临很多担心:半路再碰到地震怎么办?山上石头滚落哪里逃?遇到灾民心里难过还玩不玩?当四川游重开遭遇地震恐惧症,此时此刻你入不入川? 有人说,不去。余震不断,那里太危险。有人说,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冒风险,哪里去看奇胜异景?回答去或不去之前,先澄清一个事实:此次重启的旅游线路几乎都远离地震重灾区,所受损失很小。而由于重灾区映秀至汶川的山路尚未打通,成都到九寨沟的最精品线路目前仍关闭。
“对四川来讲,大部分地区是完好无损的,成都是非常安全的,我们应该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让大家把‘四川遭灾’的概念缩小到‘汶川遭灾’的概念。”———亚太旅游协会中国区主任常红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除却龙门山断裂带沿线灾区,四川其他地方并未受地震严重影响。大地震动,上海高楼里的人们也曾仓皇出逃,现在大家不是一样安居乐业?乐山、峨眉山等景点,并无想象中那般凶险。去四川旅游,并不是一定要踏进重灾区。敢不敢去,看的是个人理解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让地震弄得草木皆兵,那但凡位于地震多发带,或者要走盘山公路的景点,是不是从此都要从旅游计划中剔除?若按这种逻辑分析,“游山玩水”似乎只能“玩水”了。而“玩水”的可选范围也极其狭窄。继地震后,洪灾正肆虐南中国,桂粤湘赣闽等多省区已成泽国,这洪水猛兽,有谁敢玩?
丽江,是一个很好的前鉴。
1996年的地震,丽江、大理、迪庆、怒江四个地州的9个县51个乡镇受到严重影响,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直接经济损失40余亿元人民币。
12年后,丽江人民在废墟上站起来,坚强地重建家园。 1999年的昆明世博会后,来丽江的游客逐年增加,慢慢确立了丽江旅游城市的定位。 丽江,最终脱胎换骨,游人如织。最近的例子是梅里雪山。
2007年“五一”黄金周第二天,云南梅里雪山突发雪崩,活埋10余游客。但仅仅过去一个多月,梅里雪山旅行团报名重新火爆。
2007年11月,雪崩再次降临,数百游客被困景区,其中包括多名上海游客。但从各大旅行社的数据看,雪崩并未浇灭人们对这座神奇雪山的向往热情,游客依然没有止步。
和文军,丽江远足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在丽江从事旅游业近20年,接待来自海内外的自助游背包客难以计数。 “时间慢慢冲淡灾难记忆,美景的吸引力却将永恒。”在和文军的印象中,丽江每隔几年还是会地震,梅里雪山经常还是有雪崩,但游客的数量却一直在上升。当然,“汶川地震”的破坏规模和恐怖程度是空前的,远远超过丽江地震和梅里雪崩。“丽江用了两年恢复旅游业,也许四川需要3到4年。”和文军估计。
也许,去不去四川旅游,或者什么时候去四川旅游并不十分重要。如何处理地震给我们心灵带来的冲击,才更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我们常拿“生活还要继续。”来安慰灾区的百姓,是不是也需要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心理专家解读: 甩开压力去旅行
作者 顾恺颉(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上海市首批援助灾区心理专家团成员,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安置点的十天时间内,共接待受灾群众350余名,直接系统心理救助38人。)
汶川地震后,目前余震已超6000次,其中5级以上余震26次。也就是说,这些日子里,灾区平均一天余震达200次,每小时8次之多。恢复四川旅游业,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游客对地震仍心有余悸。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游客面对四川游时,可能会产生如下心理困惑:
1,恐慌心理。在去灾区旅游前后,可能会对灾区地震有恐慌性联想,担心自己再次遭遇地震,从而影响成行或旅游质量。
2,哀伤心理。在旅游过程中,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情绪,轻者情绪平静后能自然平复,但也可能会有一些哀伤情绪会泛化,直至心理症状的出现。为此,我们建议在组织赴灾区旅游时,要把握好旅游地区的选择,同时,也要在心理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宣传引导和自我调适。自我调适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进行一些评估,比如最近的心情,最近有没有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对灾区灾情有没有回避反映等。如果评估不佳,那暂时还是换个地方旅游比较好。知道自己的旅游需要和动机,如果是纯粹保持一种对自然的向往、旅游的爱好及对灾区的关注,这是可以的,需要或动机不要有所冲突,即想去又担心等。压力和挫折的处理能力,做好在旅游过程中可能遭遇余震等灾害的应对心理。当然,在开展旅游重建时,可以先行在灾民中进行一些旅游的心理疗养活动。这可以激发受灾民众,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愉悦心理,以慰藉受伤的心灵。这样既可以为旅游活动进行一次宣传,带动旅游资源的恢复;也可以帮助受灾群众进行心理重建,早日恢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