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同学,经过了初入大学的喜悦和悸动,经历了“想家”的阵痛之后,应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思考一下今后的发展,也就是如果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里有几点建议供你们参考:
1、要深入了解一下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本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可以向专业课老师咨询,也可以求助大四的学长们,他们即将面临毕业,对专业的感受和理解可能更深刻。专业是将来到社会立足的根本,也是技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挑选的主要标准是专业水平,也是人才和人群相区别的首要标准。专业水平高了,你就步入了专业人才的行列,将来求职的机遇也会增多。如果自己对专业很感兴趣,可以考虑将来是否报考研究生。不要轻易落下你的每一堂专业课,尽管老师的讲授方法不同,产生的吸引力不同,但入堂有益,大学里的学习更多的思考性的研究型的学习,一个人的思维和理念方面的锐变往往来自课堂。大师不同于名嘴,名嘴未必能够开启智慧。
2、全面了解一下个人的心理特质。任何一个人的科学发展都与他的心理特质有很大关系,这当中涉及到他的乐群性、创造性、宽容性、聪慧性、有恒性、独立性等个性特点以及成就需要、省察需要、亲和需要、持久需要等个性偏好。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评了解一下自己的这些特点,然后通过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日臻完善。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要保持健康的情绪,不要始终为“烦”所左右,走出郁闷的方法有很多,简单的一点就是给自己找点事干,“闲来无事不从容”,从做中学,在干事中提高自己的成就动机,并且做到“日参醒乎己”,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对今天的活动进行小结,看今天有哪些收获,人生最实惠的价值就是好好的过好今天,明天有所收获。在发展中你会收获到快乐,也会体验到幸福。
3、持久有序地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大学与中学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学校里有各种类型的社团,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些载体给你们搭建了一个完善自我的舞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进行选择,不能跟风而上。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写作水平等往往是用人单位所看好的筹码,这些方面的训练要加强。参加这些社团要本着提高能力的目的,特别是参加一些比赛,更要心存坦然,不要过分在乎比赛的结果,敢于上台、敢于挑战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4、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班级是大学里很重要的基层组织,也是我们的心理归属。班级在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自我认同等都在班级团体中完成的。班级不是班级干部的班级,是大家的班级。不要把对个别班级干部的不良印象投射到班级身上,班级干部是为同学们服务的,他们只是班级的一员,不是班级的代表。要充分利用班级的功能,参加班级里举办的活动,要做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里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园丁,人人都是建筑师。投入班级当中,你会学会关爱、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感恩。
5、认真准备好有关考试。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要提前做好考试的准备,至少要在停课考试前的1个月启动你的复习计划,不要相信“60分万岁”的传说,那是无力而为的一种自我安慰。考试成绩不能完全体现你的专业水平,但它至少是一个专业状况的证明。不要排斥考试,考试本身是一种检验,尤其要处理好复习与文化活动的关系。特别是不要被元旦晚会冲昏了头脑,要学会“简约过节”,保持良好的心境,一切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可以请教一下学长,了解一下往年试题的情况,也可以求诸任课老师,提前做好准备。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外语,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外语至关重要,且不说有几个学期的考试都要考外语,如果将来打算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外语更是重中之重。有的人说,现在考硕士或者博士,主要是考外语,专业课并不是大问题,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我们无力改变,只能学会适应。
以上几点,并未完尽,希望能够有所裨益。大学路长长,需要慢慢地、扎扎实实地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