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户家庭,温暖学子心灵
(2009-04-02 09:28:28)
标签:
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张静地震灾区杂谈 |
分类: 行为心动 |
2009年寒假,根据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在2009年寒假期间开展“千名辅导员访千家”活动的通知》精神和学校党委安排,我校在全体辅导员中开展了家访活动,活动于 2009年1月19日开始,至2月15日结束,全校85名辅导员参加了家访活动,家访学生127人。家访内容涉及到地震灾区学生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就业市场开拓、心理问题帮助等方面;家访区域涉及到了四川省的3个地震受灾区以及山东省17个地市的102个县、区。大家克服了天气寒冷、交通不方便等困难,有的还带病坚持工作,满怀深情地投入到家访工作中,用爱心传递着学校的关心和温暖。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本次辅导员家访活动,多次强调开展家访活动,是辅导员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是促进辅导员深入了解社会实际,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学校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形成辅导员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的有效途径;是树立高等学校良好社会形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实际举措。为了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辅导员家访”活动领导小组,并拨出专款作为活动经费,同时鼓励和倡导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投入。
在整个家访工作中,学校要求全体人员要重点“抓住一个根本”、“完成两项任务”、“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四个沟通”。“ 抓住一个根本”就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完成两项任务”就是在家访过程中,要向学生家长介绍国家、学校有关政策和学生的表现;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三个结合”就是家访工作要做到与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与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相结合。“实现四个沟通”就是实现学校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各学院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认真做好组织动员工作,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提供配套经费,切实做好家访活动的保障工作。广大辅导员积极响应号召,牺牲个人的休假时间,克服了许多困难,深入学生家庭进行走访,为学生家庭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了解了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增进了师生的了解和情感沟通,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工作水平;加强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在学生家庭和社会上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声誉。对于赴四川地震灾区家访的9名同志来说,他们的经历是终生难忘的,一位同志在家访日记中写道:从灾区人民的眼里,我们看不到那种无助、依赖的眼神,相反大家在互相激励着奋力前行。灾区人民那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我,涤荡着我的心灵,也增强了我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思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是学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通过组织家访活动,学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有的学院在总结中谈到:有一种责任叫感动,本次走访活动,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关怀和温暖感激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对他们境况的重视和关注,以及为他们孩子学习和成长带来的鼓励和信心,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当家长听到辅导员介绍孩子在校表现良好的情况时,真诚感激学校那质朴的情感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位家访人员的心。在向他们介绍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有关政策时,大家又看到了家长那满意、信任和充满期待的目光。他们都表示不论多苦都要供孩子完成学业,学生都表示要努力奋斗,刻苦求学,用知识改变家庭的困境,报答父母,回报社会。
通过参加家访活动,辅导员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辅导员在家访报告中写道:“ 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工作的中心都是在学校里围绕着学生展开,也曾与多名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过,但以家访的形式走进学生家庭,与学生和家长近距离接触,这还是第一次。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走进学生的心里,但多数时候学生往往表面上亲密和谐,内心却有抵触,甚至敬而远之。通过家访,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学生在老师面前变得推心置腹,学生对老师建立了从未有过的信任,老师也赶到尤特别欣慰。家访拉近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交流起来少了表面性的客套和寒暄,多了实质性的探讨和沟通,当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达成共识的时候,彼此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甚至,由于老师的介入,拉近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
通过辅导员到家访问,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更加鼓足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与辅导员交流,家长了解了有关政策和学生在校的情况,对学校的做法充满了感激,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充满了信心。张静,我校2007级学生。她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父母经营点小生意,虽不算富裕,但生活有滋有味。这一切都因为2007年夏天的突发事件而彻底改变,她的父亲因为车祸意外身亡,学生的母亲因为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而一蹶不振,从此卧病在床,心理上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于2008年夏天自杀身亡,接连而来的打击,让张静的心理遭受重创,变的沉默寡言,内向拘谨。她的爷爷奶奶都已经年过七十,爷爷常年高血压,天天服药,奶奶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坐立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供她上学的担子就落到姑姑身上,但她姑姑也有两个女儿,而且都在上学,压力也不小。辅导员家访的到来,让处于无望中的一家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张静的爷爷拉着辅导员的手说:“孩子虽然命苦,但她遇到了一个好学校,遇到了一些好老师,我们一家会尽全力供养她,供她上大学,供她读研究生,不让她落在别人的后头…”。
像这样的场景,很多辅导员在家访工作中都能遇到。学生家长没有想到孩子所在大学的领导、老师会到家里拜年、慰问。有的家长激动地说:“孩子上大学报到都是自己去的,作为家长,没想到能在自己家里看到学生的领导、老师。”村干部更没有想到。有的村长握着家访辅导员的手说:“没想到学校的领导、老师能与我们当地的政府和村委会一样关心特困学生和特困户,你们来了我们非常高兴。你们关心特困学生,我们关心特困户,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代表村委会感谢你们。”
我校开展的辅导员家访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中国教育报》、新华网、腾讯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据悉,为了进一步探索建立辅导员家访工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将扩大家访学生的群体,把辅导员家访工作纳入日常化、规范化的轨道,每年都通过家访、信函、网络以及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进一步统筹做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在创新中富有生机、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