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迫症状。调查显示,33.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有,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3.3%,一般的为32.9%。
3、敌意症状。主要表现在不少学生对他人存在着敌意倾向,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打架,甚至动刀动棒。马加爵的过激行为就是敌意症状压抑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4、忧郁症状。主要表现是部分大学生对生活迷茫,进取心不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失望,悲观,严重的甚至出现了轻生意向。在普通大学生身上体现的不同程度地感到空虚、压抑,有时甚至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的状况令人担忧。“郁闷”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写照。
5.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问题。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在中学时站在山顶“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如何准备读双学位,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及其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
6.自我意识问题。
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高校有许多的学生组织,有许多的社团活动,班上有各种的活动,新生对这些既新奇又困惑,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一些社团、由于缺乏经验,遭受挫折,从而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的深渊。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7、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一些病理性的原因,以及感情因素等。我校 2000级一名新生,高中时期体质很差,身体瘦弱,心脏供血不足影响神经,但由于考北大的压力大,该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透支了以后的精力”。上大学以后由于环境变化,不能很快适应,心理的平衡被打破,潜伏于其身上的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开始厌恶学习,上课、上图书馆会浑身冒汗;关注生死,喜欢暴力等。在一次全班的课堂讨论上说到自己心里很难受,非常的抑郁,有很强的自杀念头。从此以后该生一发不可收拾,言谈举止更为古怪,并采取行动自杀(未遂)。经医生诊断为双象燥郁症,住院治疗后已休学回家。我校另一名研究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品学兼优,但由于在感情方面比较脆弱,在经历了两次失恋的打击后精神异常,无法完成即将完成的学业,现休学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