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十一24—26分享
(2015-11-11 06:53:36)分类: 圣经研究 |
转到摩西身上,直接落实了获取亚伯拉罕应许之地的使命。《希伯来书》十一章对摩西的记述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两者都“因着信”,一个从他的心理角度,另一个从他的行为角度。
心理角度是他的主观认知,他拒绝与埃及法老家为伍,宁愿与神的百姓同列。因为是对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摩西的这些反应如何在继承《希伯来书》前文的基础之上合乎十一章上下文的大环境特别明显。
从继承前文的角度,在论证基督超越性关键的祭司制度中,洒血洁净,脱离罪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经文这里对摩西心理状态的描写便从这点上展开。其实《出埃及记》并没有直接描写摩西的主观感受,但是在摩西被法老女儿收养之后,二11一提到“后来摩西长大”,他立刻就为以色列民出头,打死了埃及人,表明了他与埃及决裂,与以色列人共存亡的心志,因此十一章这里对摩西心态的揣摩非常合理。
摩西这样的心态正展现了《希伯来书》前文洁净罪、与罪决裂的线索。经文这里清楚表明,即或从人的角度法老之女收养摩西是非常人道主义的一件事情,但是根源上,埃及法老势力范围内的一切从本质上说是敌对神的存在,代表的是罪恶的权势,跟神的百姓势同水火,无从调和,因此摩西只能作出选择一个,舍弃另一个的决定,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这样的理解同样合乎《出埃及记》的基本精神。现代读者往往出于自己主观感受的驱使,会认为神在埃及所降十灾过于严厉,主动“使埃及法老的心刚硬”不近人情,觉得出埃及的救赎难以理解。或许从现代人眼光看的确如此,但是再自由派的学者也不会把五经的成书时代放倒现代背景之下,而古代读者则对这样的“残忍”全无问题 (如果古人一样对此难以接受,要像现代人这样把神的严厉部分解释掉,旧约还能像现存文本表现的那样写么?)。所以我们不是要用现代的观念去硬套古时的,而是从经文中看到超越时代,古今都要接受的信息。这点上法老是否有机会悔改根本就不在《出埃及记》关心的范围,《出埃及记》关心的乃是摩西律法的根本,为什么神要从埃及为奴之家把以色列人领出来 (出二十2)。要把“埃及为奴之家”坐实,法老代表就只能是罪恶势力,神的敌人,神对其只有打击降服一条路,不存在法老悔改这种问题。
《希伯来书》秉承的正是这《出埃及记》的根本原则,将神百姓的义与埃及法老的罪两分,因此摩西的选边站立体现出信心原则,因为前文所指,信心领人脱离罪恶,引人到神的面前。
而作为信心榜样的一例,经文对摩西的描述方式同样合乎十一章承接十34的劝勉精髓:为更美长存的家业,甘心忍受失去现在世界的家业。伴随摩西脱离埃及罪恶势力的同样是他失去在埃及的一切荣华富贵,作为法老女儿的养子,摩西在埃及怎么都是王公贵族,属地产业的丰富毋庸置疑。但摩西毫不犹豫地选择与在埃及为奴隶的以色列人同在,放弃了这一切原本属于他的家业,岂非正是《希伯来书》这里极力推崇信徒所行的信心行为么?
又由于信心在摩西选择中起的关键作用,《希伯来书》作者更把摩西这样的心志与为基督受苦联系起来,从而将放弃埃及的财物最终引向盼望将来的赏赐。这点同样是结合前文神学基础得出的自然结论。在论述基督超越性的时候,除罪的根本落在了基督献上自己为祭,无论从创造神学、生命的大能、复活或末世的角度,成为赦罪洁净的终极解决之道。而经文这里把摩西舍弃埃及的财富,选择神的百姓完全依托于脱离罪恶归向于神,因此尽管摩西本人未曾见过肉身的基督,但在救赎的属灵原理上却只能归到基督身上 (与亚伯拉罕欢喜仰望基督同理),成为他作为信心榜样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