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潜规则”急需动大手术



标签:
教育潜规则一流积弊贪腐中国东方龙 |
分类: 随笔杂谈 |
十一月份,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走马上任,对中国教育现状充满担忧的网友纷纷发帖给袁部长支招。并对之前央视爆出的中国教育存在的八大潜规则做点评,有网友认为,这八个潜规则,早已谈不上潜规则,而是众人皆知的明规则。媒体评论称,八个潜规则虽然只是中小学教育种种怪现状中的“冰山一角”,然而“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择校、择校费、奥数、升学率、重点班、违规补课、有偿家教、培训班”就是典型的教育八大潜规则。长期以来,这些潜规则如八只“毒瘤”祸患社会,非但根治不了,而且有滋生蔓延的势头,于是,对于新任部长的上台,充满希冀。
网友们总结,八大潜规则,全与钱有关。一名网友道出了“钱”与“潜规则”的暧昧纠缠:“当利益主宰教育时,各种唯利是图的教育手段便会层出不穷,即使政令禁令再多,教育机构同样会换汤不换药地换个马甲重新再来。”
其实,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本体教育只要与利益和金钱挂上钩,所谓的制度出台、政策制定就是一张废纸。学校为了升学率和奖金会挖空心思大打政策的擦边球,家长会痛心疾首的拿出冤枉钱给孩子择校,不这样做,孩子吃亏,不这样做,高层次的教育就无从谈起。
这就是教育的不公平,说到底,是社会的不公平,有网友道出了教育潜规则对孩子的伤害:“潜规则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急功近利,让学校成了商人,而孩子们面对这些教育潜规则,对社会产生了一种不信任,对学校对老师也产生一种心理抵制情绪。”
舆论泱泱,积弊之深令人痛心不已。更有网友爆出四类“潜外之潜”。 第一类为潜之“高科技”:重点初中的录取借助高科技的电脑派位,派来派去,最后有权势的干部子弟无一落选;第二类为潜之“环环相扣”:罗彩霞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造假所经层层关口,居然衔接得如此完好;第三类为潜之“色胆包天”:70岁知名博士生导师自曝曾与一欲考其博士研究生的女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该生10万元贿赂;第四类为潜之“利欲熏心”:全国各地的大学腐败案件近年频繁曝光,最近的就有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武汉大学的校长书记贪污案件。
有媒体指出,摆在社会各界人士面前有八个需要继续根治的版本:教育贪腐化、学者官员化、大学企业化、校园工厂化、教学商业化、教师商人化、知识快餐化和学生商品化。笔者认为,这八个版本中,最需要动大手术的是教育贪腐话和大学企业化以及教师商业化。
我们背后的教育弊端到底还有多少?我们身边的不公平教育现象还需多久才能得以整顿?有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更需要教育部门和媒体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去关注,那就是高考中的“顶考”、“替考”现象。上届考入高校的考生替参加本届高考的考生考中以后,有一个明码标价,本科收费10000元,大专收费5000元;高二成绩好的学生替高三学生考试,背后有本校的教师在做幕后指挥,价格自然低廉。
更有甚者,外省的已经参加完本省高考的考生,组成一个替考团队,在领队教师的带领下,涌入附近省份,为部分成绩不佳的考生做“枪手”,收费金额高得吓人,“中标一个本科”,明码标价30000元,然而,急于求成的家长为了使孩子成为“人中龙凤”还是舍得拿出钱来买个“彩头”。不知不觉,暗箱操作形成了一个链条,有买者,自然有买者,生意成交的时候,教育的不公平形成了。
据笔者了解,一些高校的教师也参加了“顶考”、“替考”的大军。望子成才的家长通过各种关系打通关节,买通高校招办工作人员,买通地方招办人员,“有钱能使鬼推磨”,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的教师就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运用伪造档案等不法手段获取了自己的私欲,一个本不应该进入高校的学生转眼间成了“优秀人才”,公平架构在这里被击得粉碎。
由此,我们要思索为什么一些高科技人才要走出国门去谋求发展?是他们盲目追求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我们的教育平台不能人尽其才,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我们要成为经济强国,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这是我们的自信,也是全体华人追求的目标。然而,一个没有文化推动的民族要想长久立于世界的巅峰,那是极其困难的;一个教育厚度不够,学术浅薄的国度,要想跻身国际强国,确非易事。
一流的国家要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要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显然,教育平台最为重要。能把世界一流的人才吸引过来,中国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