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天无课日”校本教研缘何遇冷》(小文发《中国教师报》2018年11月7日)

(2018-11-07 14:24:22)
分类: 文章发表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18-11/07/content_508391.htm?div=-1

半天无课日校本教研缘何遇冷?

/张家海

前些年,在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学视导活动中,一些教研员说他们通过看学校的课表就能分辨出校本教研是真教研还是假教研。新学期,学校教务处让每一名任课教师能腾出半天时间来搞集体教研活动,在任课安排上很是花了一番心思。

一星期半天时间再无课牵挂。那么,保障研学时间校本教研能弄出个花样来?情况不容乐观。一些教研组倒是打破常规,先是集中观看优质课视频后又组织了几次理论学习。可是仅仅一轮下来,部分老师又开始打退堂鼓说这没意思,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说什么自己还有很多作业本没有改几番交锋下来,半天无可日校本教研不得不又回到集中听课,分散评课,上交评价表的老路上去。

校本教研效率低下问题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无论是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参与者有必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校层面明确开展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所谓校本教研,就是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作好一名校长,或者分管教学的部门领导,首先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教学现实场域中存在哪些值得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明显制约学校发展的新生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科教学的共性问题,还是某个学科的个性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还是学生成长问题?研究,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弄清楚了问题所在,才能形成可供研究的课题,校本教研也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是教研组长明确自身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职责任务。一教研组长,无论是教学理论知识水平,还是教学实践能力,都应该是学校内本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在校本教研中应是一学科的权威者、领头人。因此,校本教研研什么,究什么,在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备课。要分析当下身边教师热心关心的问题,要知晓新时期教育领域讨论关注的新课题。只有将校内校外巧妙的结合起来,以校为本,以人为本把每一个组员置身其中,制定出人人有责人人有事,人人有获的科学合理的集体研学规划,校本教研活动时才不至于出现冷场放羊”“炒现饭”无厘头研学局面。

三是教师个人明确校本教研中专业发展的具化目标。教师专业发展,一个挂在口边上的培训术语,对于个人该怎么发展,从哪些方面入手,朝向什么目标?不可否认,当下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依然不是很清晰。正是这种模糊认识,甚至昏昏噩噩,一度时期里部分教师找不准发展进步的方向,失去了奋斗的内生动力,以致产生了教研的倦怠情绪。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专业发展在原地踏步,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手段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人不在少数

那么,一所中小学校如何改变这种耗时低效的校本教研现状,真正办好这所家门里的“继续教育学院”呢

一是要在校本教研的目的意义上达成统一。 校本教研不是为了弄一柜子档案应付业务部门检查,而是为了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现状问题。它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一个学校的长效发展,离不开金点子,这些金点子或许就源自于一个我思故我在智囊团。学校领导要激发动力,利用好教研组、备课组这个智囊团,碰撞思想,集思广益,全力全方位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要在校本教研的潜能作用上达成共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校本教研,从理论上讲,应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研学自培模式,比起任何外在的培训来说,都有其优越性和实用性。如何运用好这所家门口的高等院校,培养一批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无论是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抑或是教师个人都应该充满自信,积极自省,主动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发展目标共同体。

三是要在校本教研参与态度上形成合力。有人说: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一个思想交换一个思想就是两个思想”,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校本教研目的在于避自己之短,博众家之长。每一位学科教师要摒弃怕好事人的保守思想,做一名“成人达己”的智慧教师,要以心换心,教研活动之前都要有充分准备带来自己独一无二的教育教学思想。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个积极求知的空杯心态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积极踊跃地到达研学会场,耐心倾听同伴的教学主张和教育设想,就问题说问题,不含糊不保留,不送恭贺不恶语中伤。只有这样教研投入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校本教研生态形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