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毕家妈妈为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格式看上去不是那么亲切,但希望其中的意思对各位父母还是有帮助。)
养孩子的过程,漫长又短暂。那些没完没了的哺乳,无休无止的不眠之夜,似乎漫长到无穷,当然这其中的乐趣也是无限的,但是,忽然之间,你的宝宝就长出羽毛了,她不再满足你的手掌心里的小小世界了,她开始探索,探索周围的事物,探索周围的人物—她要看看,这个人的社会,究竟能够对她容忍到什么程度。
这个时候,她需要的,是纪律和礼貌。
妈妈问:我的孩子为什么需要礼貌?
毕家妈妈答:因为你不要丢面子。当一帮人聚会的时候,你不要你的孩子是吃饭的时候满地爬的那个,你不要你的孩子是抢别人的玩具推推搡搡的那个,你不要你的孩子是大声放屁然后大笑的那个,你不要你的孩子是张着大嘴满天咳嗽唾沫四溅的那个。你更不要你们家的老人,虽然在你看来是他们把孩子宠坏了,却责怪你带出了一个没有礼貌的孩子。
妈妈问:礼貌是需要教的吗?
毕家妈妈答:是的。礼貌的意思是顾及与考虑他人的存在和需求,以一种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人的自我的天性是有矛盾的,礼貌因此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而一定需要有意识无意识的传授和教导。而礼貌是可以教授的。当孩子吃了一块饼干再要第二块时,让她跟你重复:“我可以再要一块饼干吗?”让孩子每次都说,最后总能说对。
妈妈问:我妈从来都说我不是一个特别文雅的人,我可以把我女儿培养成一个文雅的人吗?
毕家妈妈答:当然可以,如果你自己从此学习做一个文雅的人的话。言传身教永远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孩子是你的镜子。她看你,你也从她身上看到自己。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就会是什么样。西方人说娶妻之前先去看看丈母娘就是这个道理。试试看,下车时记着跟司机说“谢谢”,让保姆做事的时候说“请”或者“麻烦了”,挡住了别人的道时说“对不起”,转弯有行人过街的时候把车减速或干脆停下。你女儿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终有一天做给你看的。
妈妈问:孩子为什么要从小学习礼貌?
毕家妈妈答:常常听见赞美某人“优雅到骨子里了”。其实骨头里面除了造血的骨髓外,东西不多。血淋淋的更谈不上优雅。但是,从小培养的礼貌却可以让人优雅起来,而且随时随地地散发出来,即使不穿西装或者露背的夜礼服也一样让人过目难忘,心向往之。要想从“从骨子里散发出优雅”,学习礼仪需要从吃奶的时候就开始。
妈妈问:孩子吃奶的时候怎么可以学礼貌了?连话都还不会说呢。
毕家妈妈答:教给孩子礼貌永远不会太早。六个月的孩子就可以通过手势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你不必上哑语学校去学习怎么做手势。跟孩子一起发明一套自己的手势语言吧,过后还可以成为你们俩的秘密交流工具,让爸爸和儿子未来的女朋友嫉妒死。教会孩子手语不难,跟孩子说话的时候配上特定手势就好了:“阿姨给我们端了果汁来,我们说谢谢”—一边说“谢谢”,一边用手拍拍心口;“阿姨来了,我们说阿姨好”—一边重复“阿姨好”,一边两手合十,拜两拜。
妈妈问:礼貌可以带给我孩子什么好处?
毕家妈妈答:可以带给你的孩子意想不到的好处。你的乖宝宝也许有一天会给自己染上满头蓝发,鼻子上打上孔,耳朵上扎5个眼儿,胳膊上还弄俩纹身,但是,如果他可以温文尔雅地对人说“对不起”,顺手为长者扶住电梯门,那么他的外貌给人的感觉恐怕就更像是搞艺术的而非街头危险放纵的小混混了。
妈妈问:餐桌上应该注意什么样的礼貌?
毕家妈妈答:孩子可爱的笑声和话语常常给餐桌带来欢乐,但是,有一些声音跟打嗝、打呼噜、放屁屁一样都不是别人想听到的:咀嚼的声音,吞咽的声音。吃饭的时候,请孩子闭上嘴,安静地咀嚼。嘴里有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刮盘子。不要敲碗沿。不要在别人伸筷子的时候去抢同一块骨头—因为你不是小狗狗。不要用手抓食物,即使印度人吃手抓饭其实也是有规可循的—手掌那么一转一翻,小时候妈妈没教过的话一时是学不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