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人间-立夏育儿手记
我家有个夜哭郎(一)
在佩斯的朋友Jamie要当爸爸了,问我们该做什么准备,我们给他发email,说:睡,再睡,多多睡!
在生下老大之前,我们俩商量好,不能让孩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要让孩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来。我们照样计划了Party,在我开始阵痛的那天晚上通过email把邀请信给朋友都发出去。但是孩子出生后,我们才知道,后孩子阶段的生活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严重缺乏睡眠的状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三个星期后Party还是如期举行了,但是比以往提前两个小时结束――刚过十点我和老公就呵欠连天了,并且,此后三年,我们再没有过搞一次大Party的念头。
我父亲跟我说,我生下来的时候,也是白天睡觉晚上醒,当时照顾我的老保姆就出主意把父亲的大裤衩拿来,倒着搭在我的被子上,说这是祖传偏方。。。
小孩子的睡眠,大概是古今中外全人类共同头疼的问题。
小孩子每一个小时左右就在深度睡眠和浅睡眠之间循环一次,每到浅睡眠状态,孩子就可能惊醒,因此一夜之间他们可能惊醒无数次!
费伯入眠法
挂了越洋电话跟小姑子诉苦,小姑子已经养下两个男孩了,建议道:为什么不去试试费伯入眠法?
费伯医生是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小儿睡眠紊乱中心主任,著名儿童睡眠问题专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做《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书里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训练孩子入睡的办法,是西方世界应用得最广、也最受争议的方法。
费伯提出了入睡关联的概念,就是孩子入睡的时候,如果他们是被母亲抱在怀里摇着或者是吃着奶瓶睡觉的,那么他们就会把入睡跟母亲或奶瓶关联起来,而半夜醒来的时候,如果发现这些东西不在身边,就会大哭起来,难以重新入眠。
费伯医生入眠法针对的是六个月以上仍然需要大人抱着哄着睡觉的孩子,让他们从依靠外在的安抚入眠逐渐转变为依靠自己入睡并安睡一宿。
费伯入眠法的具体操作是:
每天在同一时刻将孩子放进小床,跟他说晚安,然后大人就离开房间。孩子当然会哭,但大人必须在屋外安静地等待5分钟后,才能进去安抚他。在安抚过程中,大人绝对不能把孩子抱起来,你只可以抚摸他的肚皮或背,让他听见你的声音,每次停留不得超过两三分钟。
然后你再次离开,如果他继续哭泣,你在屋外静候十分钟,再去安抚他。下一次,等候的时间增加到15分钟,然后如果孩子仍然哭泣,就每隔十五分钟进去一次,直到孩子睡着。
听到孩子哭,作为父母第一个本能就是去安慰他,可是此时不要听从你的本能是最好的选择,费伯医生在他的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做理性分析,认为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进屋去安抚孩子,几次下来孩子就会懂得自己并非是独自一人哭泣的,父母就在附近,他们并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可以放心地入睡。从而并不影响孩子跟父母的亲情和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一般来说,孩子在三个晚上之后,最多一个星期之内就会学会自己入睡并安睡一夜了。这听起来并不长,可是仍然需要父母有一颗坚强的心。如果孩子哭到十分钟你就要进去把他抱起来想明天再试验的话,你最好一开始就放弃。
儿子哭了两个晚上就学会自己入睡了。
但是这个方法的问题是每次换了环境,比如搬了家或者孩子生病了等等,都需要重新培养习惯,对我们来说,就是再让孩子哭上两三夜。我们有费伯医生的整整一本书做理论后盾,有信心有决心,但是周围的人就不一定了。
儿子8个月时,我们回到悉尼,在婆婆家,因为至少都听说过费伯入眠法,所以,爷爷奶奶晚上不过是把平日会给猫咪留个缝的房门关紧而已,但是三个月后回到成都,费伯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我父母家,将吃饱喝足玩累了并在澡盆里泡得热烘烘香喷喷的孩子放到自己的小床上,入睡之前他只是哼哼了几声,大家都觉得这孩子真乖,但夜深人静时,孩子开始嚎哭起来叫妈妈,虽然我已经事先给父母解释过费伯入眠法的理论以及我会采取的措施,但外公外婆的愤怒和担忧还是在第二天晚上就爆发出来了,一向修养甚佳的父亲居然对我怒吼到:要是在国外,我就去控告你虐待孩子!
现在回想起来,费伯入眠法是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办法,它之所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风靡几十年(去年还出了《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一书的新版本)也跟西方推崇孩子的独立性的文化传统有关。很多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学会自己入睡是他们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但也不断有研究者提出在孩子一岁之前,重要的是建立亲子之间的有力的亲密附属关系,随时可以从父母那里寻找到安慰比学习自我安抚更重要。(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