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至,属于仙居人的糯米圆

(2023-01-06 15:42:50)
分类: 释藤随笔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冬至,在中国北方有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南方的冬至,更显湿冷一些,寒气仿佛从骨子里冒出来一般,所幸有一些风物,一些习俗,一些美食,能够熨烫那些薄凉,那些寂静。杜甫曾经写到:“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汪曾祺先生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一年中最漫长的黑夜,要回去家里,和亲人一起度过。生一炉炭火,温一壶酒,煮一壶茶,围在一起,让日子渐渐滋生出暖意来。

在仙居,冬至也是民间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很多人会回家团聚,长辈们则会做上一桌好菜,或者蒸上一笼馒头或者汤圆,向祖先表示一年劳作的丰收和圆满,也和后辈一起难得小坐。冬至时,农作物均已收获归仓,又到了农闲时刻,民间的集体活动也会多起来,热闹起来。据“仙居物语”的落日楼主文中提到:旧时的冬至日,在仙居东南乡双庙一带,会有庙会、人会和“抢私下堂”等活动。内容很丰富,活动会持续三天左右。而在仙居的城乡和其他地方,则是会在这一天准备特色的吃食,以示对节日的重视和庆祝,比如做到冬至圆。

古人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搓圆子吃汤圆,是南方人的第一要事。比如仙居,就叫糯米团子,也叫“冬至圆”。冬至圆有咸甜之分,咸的里面包裹着猪肉、豆腐、冬笋、芹菜、香菇等,馅料丰富,口感饱满;甜的则是把搓成的圆子放到红糖黄豆粉里滚一下,俗称“擂灰圆”。

这个擂字就是当地方言里“滚来滚去”的意思。据老一辈人说:擂圆其实是仙居最正宗的冬至圆,吃完冬至夜就不会冻一夜了。当然除了吃冬至圆,家家户户也会烧一桌好菜,比如炖汤吃肉,南方人说:“不吃肉,冻掉脚趾头”,所以在冬至前后,仙居人还喜欢腌制各种腊肉,腊肠等。记忆里老家的长辈们在冬至这一天都会腌制鸡鸭鱼肉,那些透着诱人色泽的腊味,高高地挂在屋檐下,嗮在竹竿上,让人感受到了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也似乎看到了好日子的喜悦和期盼。这些腊味,会伴随着冬天漫长的等待一起度过贫瘠的岁月。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城市里物质丰盈,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到这些腊味了,但是我最怀念的依然是奶奶和母亲她们做的味道。或许对于从小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说,过节就是一份念想,一份思乡的情怀,就像一碗小小的汤圆,却承载了太多的宝贵记忆和人间滋味。

记得每年冬至日,我都会回乡看看。冬至前几日,母亲就会开始忙活,准备做冬至圆。米粉是需要自己精心磨的,家里有一具石磨,据说是太公太奶奶辈传下来的,用这个石磨盘推出来的东西口感会更饱满一些,母亲喜欢自己动手准备这些食材。她说自家种的粮食好吃。是啊,谷物的清香,融合了自然的气息,吃在嘴里分明就是一个个季节的转换。虽然父亲母亲年纪大了,但是和土地的情感没有变,他们的根已经植入了这片土壤,根深蒂固,无法分割了。

父亲偶尔还在种地,种了小菜和葱,每天伺弄,采摘,成为了他最大的乐趣。他喜欢土地的气息,他说踩在泥土上,觉得心情很愉悦,人也踏实安稳。

又到冬至,母亲早早就准备了许多食材,肉是必不可少的,鸡蛋磕在碗里打散了备用,香菇,豆腐,冬笋,各种料头分别切成丁,炒在一起分外的香。童年时蹲坐在厚重石磨旁,托腮看母亲一勺一勺地往石磨里加带水糯米,看着乳白米浆缓缓溢出,嘴巴已经管不住地咂巴起来。现如今,这样的习俗依然没有变,做汤团子,寓意美好团圆。

不过每年冬至,村里回来的人几乎不多,很多人在外经商工作,家遥路远,难得回来一趟。母亲每年这个时候都期待我回家,我在小城居住多年,离家七八十公里地,回的也少,有时候感觉也愧对父母。小时候拼命想离开这片土地远一点,到更大的城市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可是长大以后,自己也为人父母了,才知道长辈对我们的牵挂,其实就像这一碗冬至圆一样,绵软而香甜。味蕾,是紧紧粘连着情感和土地的,有些滋味是你从小就习惯了的,所以即使走的最远,你依然会挂念,会记起。

其实中国人最讲究吃,一个小小的吃字,把许多微妙的东西都链接在了一起,方寸碗盏里,盛装的是人间滋味,也是悠久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仙居人也不例外,大山围绕的这方土地,养育着祖祖辈辈的子孙,在这里的人们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的贫瘠而富足。所以即使在一个小小的节日,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俗话有云:“每逢佳节陪思亲”在外的游子估计此刻更想家。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一个特别温暖的词汇,它总是能够无时不刻地抵达你的内心。尤其是在寒冷的日子里,和家人一起吃一碗热腾腾软糯的冬至圆,那感觉一定是最幸福的。母亲做的糯米圆真好吃,我也吃了好几个,白色的团子,碧绿的小葱,骨头炖的汤,暖暖的,很惬意。其实冬至不管吃什么,团聚才是永远的主题,祭祖扫墓,或者看望亲人,设席宴请,一家人围坐一起,热热闹闹,思念永远不会缺席。长夜将至,万物更新,在冬至这一刻,离家在外的游子也好,流浪的灵魂无论走的多远,故乡的亲人以及这些风味独特的小食,总是在某一个地方静静地等着你。这份沉甸甸的记挂,漂泊在外的仙居人,更是深有体味。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蓦然回首,祖辈流传下来的热闹场景仿佛从未消散。今天,无论身处何地,只需端起碗盏,细细嚼咽,那跳动不息的思乡之心,便得到了莫大慰藉。一碗糯米圆子落肚,便是团圆。所以冬至这一天,如果有空,就回家看看吧,难怕和亲人一起,喝一壶茶,吃几个软糯的汤圆,也是对这个节日最大的尊重。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就是一碗软糯的冬至圆,搓圆了,磨去了很多的棱角,变的淡然,平和,从容,风淡风轻。无须计较太多得失,重要的是做本真的自己!

“藤,再来一碗不?”母亲的呼唤蓦然在耳边响起,思乡的情愫又被这根弦拉的饱满,是时候回家看看父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