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者、画家、名师郑午昌

(2014-02-10 16:48:05)

简要说明】近来应邀写一篇关于张大千、郑午昌两家同一弟子早期(1950年以前)绘画研究的论文。全文约16000余字(含注释45条),共分为三大章节。十几天来写得有点辛苦,另还需配有关的图片约十余幅(包括局部细节的图片)。有关张大千的章节写作尚可,但有关郑午昌的章节因手边资料实在太少,颇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本文试想通过交叉和多视角的考察,探讨某画家早期绘画中风格师承的艺术遗传“基因”。笔者的结论:民国绘画史并非仅是一部单纯的流派发展史,是一部艺术观念的变化史。

以下是全文中第二章节的部分删节稿——

 

        美术史学者郎绍君在《“海派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民国时期海派画家进行了简单梳理和大致的分类:(一)融合中西: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朱屺瞻、陶冷月等。(二)大写意:如王一亭、王个簃、赵子云、来楚生等。(三)兼工带写:王师子、江寒汀、唐云、张大壮、陆仰非、张书旂、汪亚尘等。(四)追踪宋元:如吴湖帆、张大千、谢稚柳等。(五)入出“四王”:如萧俊贤、冯超然、贺天健、吴琴木、张石园、樊少云、应野平等。(六)独造一体:如黄宾虹、潘天寿等。(七)特异风格:如丰子恺、关良等。[注1]虽然在上述名字中没有郑午昌(名昶,1894—1952),但他应可归类为上述的“追踪宋元”一派之中。

    郑午昌是浙江嵊县三界镇长桥村人。其斋号“鹿胎仙馆”中的“鹿胎”是嵊县的一座山名,或有怀念家乡和不忘桑梓之义。郑午昌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更名为杭州第一中学)求学时,得到了张相(1877-1946)和姜丹书(1885-1962)两位名师的指导;同学中有徐志摩、郁达夫、姜立夫等人,皆为一时俊才1915年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曾任嵊县某小学校长、杭州高义泰绸庄家庭教师等。1922年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年后出任美术部主任,并参加主持寒之友社、蜜蜂画社、中国画学会等美术社团。郑午昌极具绘画天赋传说在七岁时曾以李白《秋下荆门》中的“布帆无恙挂秋风”诗句,绘成《溪秋帆图》,一时惊为神笔。他在1925年所订的第一份鬻画润例,即由吴昌硕、章一山、柯凤荪、黄蔼农联合拟定。润例前小启中云:“郯中郑午昌,诗文之暇,雅研六法,山水工夫,造诣最精。重之为层峦叠翠,简之为古木荒烟,明暗攸分,虚实兼至,深得痴翁、迂老之秘。”[2]痴翁、迂老即黄公望和倪云林。郑午昌绘画纯系自学,他追踪宋元,师古法而立自法尤其是所画的杨柳,千万叶,一笔不乱堪称画坛一绝,誉为“郑杨柳”。又擅画水墨白菜,故有“郑白菜”之称。

                学者、画家、名师郑午昌

             郑午昌早年在鹿胎仙馆中作画。1952年7月15日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

 

郑午昌早年初到上海时,正是吴昌硕大写意画风靡天下之时。有人劝他如想要在海上画坛谋得一席之地,应当加入吴氏门墙。但他却说:“昌硕的艺文,诗文画篆刻各部门,真是吾师。但是,我自我,昌硕自昌硕,即使能够学昌硕,那么,天地间何必有我?”当大江南北,吴派书画风靡天下和各种美术思潮风起云涌之时,郑午昌却与张大千、吴湖帆等人一样,由明清而上溯宋元,致力于工整秀逸一路的传统画风。[3]郑午昌为此用了十年时间刻苦临摹古画,他曾经说过:

学画如果不师古人,是和画理画法相违背的。师古绝不是做某家某派的奴隶,是用个人的意见来定高低,必要敬意虚心,寻求他的长处。一笔一点,或圆或方,不可以有些增减或变形;淡、浓、疏、密各方面,更要细心地体味,那就到了相当时期,豁然贯通,能够从古人的法度中,表现自己所得的画法了。因为艺术的神趣雅俗,异常微妙,在临摹时,心手要是同时不能够透到,等于囫囵吞枣般,不能够得到它的真味,或是将食而噎,变了痼疾了。[4]

学画而不师而古是自弃于大道也。攀茅促径。必蹶其趾。师古尤不可囿于某家某派,以己意轩轾之,必敬意虚心寻求其长。一笔一点,不可增减;或方或圆,不可损益;应淡应浓,应疏应密,更宜覃思体会,则豁尔自化而庶于古矣。最后功力渐深,融会贯通古人笔法自成一家。[5]

 清初大画家王原祁也说过:“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见王学浩《山南论画》)[注6]临摹是古今绝大多数画家必定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由艺入道的必经途径。在反复和长期的临学之中,经历了积累、酝酿和变化,它既是一种画史的学习,也是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郑午昌不仅提倡“师古人”,更提倡“师自然”,将之视为与“师古人”同样的重要。古今画家中言“师造化”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够身体力行者却寥寥无几。他先后到过华山、泰岱、匡庐、天台、黄岳、普陀、洞庭等地,把名山大川当作名画看,凡风雨霜雪朝暮、树形、石理、云态、水纹、峰势等,一一与画法相参证,先后画有七百余幅写生稿。[7]

          学者、画家、名师郑午昌

                             郑午昌青绿山水《观云图》镜心(1945年)

 

“师自然”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法手段,其实还是一个画家的审美观念问题。郑午昌在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在《中国山水画的师资》一文中说过:

      所谓师自然者,尤须随时随处留心,平时摄诸物像于脑海心窠中,临时乃得,一一发之如囊中物。学者固能随时随处留意,则举笔若有稿本在前,自不难得心应手。

夫大痴虽爱师自然,然非自然皆其师也,必择其佳者而师之,是可知古人师自然之法矣。近人自命师法自然,必执笔擎纸,与山水相对,看一眼,画二笔,如非极似为不可者,吾徒见其俗而已。[8]

郑午昌早年在嵊县、杭州时期临学王翚的山水画已无传世,今所见最早为1926年至1928在上海期间之作。如《千山云烟图》(1926)、《太华揽胜图》(1927)、《松峦飞瀑图》(1928)、《婴哲图》(1928)等,此类作品多为渴笔水墨画,有较为明显的王蒙、石涛、吴历、梅清、戴本孝等人的画风,转益多师,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但为他后期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1930后,郑午昌山水画的个人风格和笔墨形式开始成熟,代表作《层峦叠翠图》(1938)、《秋水澄空图》(1939)、《云岩飞瀑图》(1938等,此类作品多娴熟运用牛毛皴、折带皴、解索皴等诸多皴法,设色多以淡石青、淡石绿、淡赭石,属于小青绿山水画系。1941自印发行的彩色版《郑午昌山水十二幅》(嵊县鲍氏藏版),标志了他的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构图繁密,或疏朗,大开大合,张驰有度时而松秀,时而苍郁,墨青墨赭,如火纯青。设色洁雅,构景奇绝,擅长于险绝中力求画面平衡,这或许是他平生游历名山大川和写生揣摹所得。而与郑午昌同时代的传统山水画家,十九皆闭门造车,凭空想象,不知真山实水与山水画有何渊源,以致终生痴迷临仿古人而不思进取。

郑午昌山水画致力较深的是黄公望、王蒙、石涛、吴历等人的皴法和“四王”构图。他对清初大画家吴历(字渔山)尤为推重:“写山水浑厚难,清厚更难。渔山笔笔见笔,而一种苍茫之盎然纸上,可谓得清厚之趣矣。以视麓台厚而不清,石谷清而不厚,自是出一头地也。”[注9]吴历山水皴法实源自于王蒙,多为牛毛皴和解索皴。所谓“清厚”,当是设色与笔墨两者融洽,色不夺墨,墨不碍色。郑午昌除了少部分大青绿山水之外,多以重墨淡彩为主,善用墨青、墨赭二色的小青绿。此类画格就是张大千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1972年)中所说的“明丽软美,吾仰郑午昌”。郑午昌的皴法和设色都是传统的,但在构图造景上却有着现代语境的新意。他的山水画中那种诗情词意的书卷之气,源自于他在古典文学和画学史方面的深邃造诣,堪称诗书画三绝。绘画不仅仅要悦目,更还要赏心。

在民国绘画史上,郑午昌是一个理论与技法平衡的山水画大家。他一直不认同用西画方式来改造传统国画的观点,主张在传统内部的绘画语境中寻找新的突破。他曾在《中国画之认识》一文中,对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美术史观予以了有理有据的批判,非常精辟。他当年的许多真知灼见,今天读来仍不会感到陈旧过时。郑午昌的绘画实践即是他绘画理念的具体展现,博学历代名家的笔墨精髓,进而在融会贯通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陆丹林评价郑午昌:“能利用学古的修养,来改造自然的平凡,来自创合乎自然真理的美的宇宙,也即成为超自然的艺术世界。”

         学者、画家、名师郑午昌
                                      郑午昌《秋水澄空图》轴(1939年)
 

在民国的传统型画家中,郑午昌的学历最高,英语水平少人能及。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绘画史和山水画教授,桃李遍天下。鹿胎仙馆入室弟子多达四十余人,其中有今人熟知的谢伯子、王康乐、陈征雁、陈石濑、潘君诺、陈佩秋等。[10]今人对郑午昌在书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陈佩秋在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导读中:“这位当年海上画坛的风云人物,离开我们已是半个世纪了,只因他的早逝,他的业绩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11]今人大多仅熟悉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一书,其实他还有许多重要的美术史论文刊登在当年的学术杂志上,其中著名的有:《中国画之认识》、《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等。他不仅精深中国美术史,还非常了解西方美术史和日本美术史,可谓学贯中西。[12]应该为他编一部《郑午昌美术论文集》。

郑午昌对弟子学画有多方面的要求,既是名师,又堪称严师。他的《中国山水画的师资》和《画家之学养》二文,其实也是篇精简的课徒讲他在《画家之学养》一文中认为,一个真正的画家须具备八个条件:立品、习字、读书、旅行、养气、乘兴、虚心、认真。但郑午昌能对弟子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弟子各自不同的特长。陆丹林曾经说过:“鹿胎仙馆及门男女弟子,多是一时俊秀。……在海上艺坛,各有相当位置。他对于门弟子各随他们的性分个别指导,绝不限于一家一派之法。所以他的弟子们,很得博闻广益之效,而各有所成就。他们师弟之间,也很敬融洽,风谊之高,在社会中,是不可多见的。”[13]郑午昌还积极偕弟子参加各种慈善义卖,颇受美术界和新闻媒体的好评。

今有研究者对郑午昌绘画予以了公允客观的评价:“郑午昌对绘画的态度其实并不能简单地被界定为保守,更不能因此而带有贬义。因为如果不能真正地深入理解中西绘画的精髓,找不到两者本质上的结合点,那么与其匆匆忙忙地搞中西调和的急就章,还不如沉静下来反思本土绘画的得与失。从这个角度看,郑午昌的态度又是谨慎、负责的。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画家,他能够在当时鱼龙混杂,充满了闹哄哄乱象的中国画坛中对传统绘画保持一份冷静和坚守,无疑有着很积极的意义。”[14]如果天假其年,郑午昌的绘画艺术应该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者、画家、名师郑午昌
                  郑午昌画松、张大千画人物和山水、谢玉岑题跋(朵云轩2004年拍卖)

——————————————————————————

【注释

  [注1]《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12月。593-595页。

  

  [注2]王中秀等编《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127页。  

  [3]陆丹林《郑午昌——著作等身的画人》(19486月),张伟、黄显功主编《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2月。348-350页。

  [4][3]

 

  [5]伍蠡甫、邵洛羊主编《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11月。1109页。郑午昌《桃源迷津

图》。有关郑午昌师古方面的论述,还见其《中国山水画的师资》一文。《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第一辑)》,40-42页。

 

  [6]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月。248页。此语一作:“画不学古,如夜行无光。”

  

  [7][3]

  [8]《海派书画文献汇编(第一辑)》43-44

  [9]《中国名画鉴赏辞典》1110页。  

  [10]《中国美术年鉴·194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2月影印版。49页。

  [11]郑午昌著、陈佩秋导读《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月。6页。

  [12]郑午昌中国画之认识》、《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均刊登于《东方杂志》(1926/1927年)。见黄宾虹等著《中国书画论集》,台湾华正书局19864月。

   [13][3]

  [14]朱剑画不让人应有我——郑午昌绘画艺术的风格演变及评价荣宝斋》月刊2013年第99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