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版旧著《海外书迹研究》

(2013-12-07 17:34:36)

                               新版旧著《海外书迹研究》

傅申著、葛鸿桢译、贺哈定校《海外书迹研究》 

故宫出版社20134月   16开平装一册  235页  56

 

1977年,傅申在任教美国耶鲁大学美术史研究所期间,曾经筹办“中国书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美国公私收藏徵借宋元明清墨迹,举办了中国书法大展,为配合展览并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古代书法史而出版了英文版图录(耶鲁大学出版),傅申为此图录撰写了文章。此书中译本后由苏州博物馆的书法史学者葛鸿桢翻译,198712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本次修订本与初版本有了较多的不同,葛先生在修订版前言说:“质量较中文本初版有较大的提高。”还订正了初版一些文意不清、年代、错字等编校方面的错误。此书中文本我久闻其名,却一直未能读到。但本书中的一章节《题跋与法书》(修订本第五章)曾经在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1986年第一期上发表过,翻译者是郑达。

             新版旧著《海外书迹研究》 中文初版本(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12月)

 

本书原稿为论文组合而成的章节体专著,结构略嫌松散,体例不一,有的地方层次欠分明(见葛氏修订版前言)。修订版以原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章节编号,共分为六个章节:法书的复本与伪迹、篆书与隶书、草书、行书与楷书、题跋与法书、祝允明问题;每个大章节下又分为若干个小章节,以展品为主要论述内容,辅之以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等的藏品,简介各个时代同一种书体的发展和演变历史。由于主要面向西方读者,所以书体史部分相当简略。所以,傅申在中文本修订版自序中说过:“本书的再版已经失去二十几年前初版时的学术时效性。”但《法书的复本与伪迹》、《题跋与法书》、《祝允明问题》三个章节却没有失去它们的“时效性”,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绝大多数的艺术史研究专著或论文,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时效性和局限性。因为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发展,以及新的实物和史料的不断发现,大江后浪推前浪,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可改变的规律。只有迥异于常人的思维和视角,或许才可能没有所谓的时效性。

本书介绍的海外书迹中,有许多今天已经耳熟能详的名作。比如:唐摹本王羲之《行穰帖》卷、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卷、行楷《书古文赠张大同》卷、米芾行草《吴江舟中诗》卷、鲜于枢行楷《御箴史》卷、行草《石鼓歌》卷、赵孟頫楷书《湖州妙严寺记》卷、康里巙巙草书《梓人传》卷、柯九思小楷《上京宫词》卷、宋克草书《杜甫诗》卷、王宠行草《荷花荡六绝句》卷等,以及诸多法书和绘画的题跋、引首。不得不承认,傅申是一个非常杰出的艺术策展人,在此方面不输给他的导师方闻先生。他凭借有限的美国公私藏品,成功地向西方观众或读者,构建和梳理了一条简明扼要的中国书法发展史轨迹。当然他也得到了美国某些学术机构、公私基金会的资助,亦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傅申策展还有一个当时颇为独特之处,即他会尽最大可能将一件展品的真伪之作同时展出。而书画史或艺术史研究必要懂得真伪鉴定,否则就是“伪研究”,而且毫无学术价值。在《海外书迹研究》中有两个章节就是专题论述作品真伪问题:《法书的复本与伪迹》和《祝允明问题》。前者列举了十件“双胞胎”或“多胞胎”法书和墨迹,这些伪作中有些复本并不带有功利性;而有些是有射利目的之作。它们都是一些古今高仿之作,因为低劣伪作难入“法眼”,故无需论述。比如,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真迹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谭敬(区斋)旧藏;卷末有赵孟頫一百零一字行书跋记。而民国时期谭敬、汤临泽(书中误译为汤凌石,应该是汤陵石或汤邻石)等人伪作的同一图卷,今藏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如果仅从图片上几乎无法用肉眼辨别赵跋真伪,必须要细部放大后再仔细比对,才能分辨出伪作的某些细微破绽。傅申认为,谭敬他们当初可能是以原作借助灯光而进行映摹。即在玻璃桌面下设置一灯,从下部照亮原件,再在上面进行复制(映写)。傅申感慨道:“如果不与原作比较,究竟能否得出这一结论(超案:即两卷真伪)?”

                新版旧著《海外书迹研究》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真迹局部之题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关于两件《双松平远图》卷的真伪鉴别,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在《访美看画纪闻》(《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周刊2012/11/26)一文中说过:“傅申先生曾写文章辨别其真伪,讲得头头是道。但两件作品有一很简单的区别方法,这就是看此图左上部乾隆玺印之右,有无补纸之痕,有补纸者为真迹,无补纸为者为伪品。”他认为当初乾隆题跋后,或许不甚满意而进行了挖字,并补纸拟重题。《双松平远图》卷真迹本的大致递传经过如下:

(元)董野云→(明)黔宁王沐氏家族→(或)杨遵内相素轩公(御用监太监钱能)→明内府(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梁清标→乾隆内府(《石渠宝笈》未著录)→因赏赐流出内府→(近现代)端方→蒯光典(礼卿)→张仁辅、张效彬父子→张珩→谭敬→王季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Dillon基金会1973年捐赠)。上述递传过程中,沐氏家族、杨遵、钱能,究竟孰先孰后,存疑待考。

在本书第六章《祝允明问题》中,以祝氏基准作品为“标准件”,即《停云馆帖》祝氏法书、绘画真迹上的祝氏题跋等;再从祝氏的小楷、欧体、赵体、行书、草书等诸体书迹中寻真辨伪。共鉴定出近十件祝氏传世伪作,诸体皆有。明末鉴赏家安世凤《墨林快事》一书中就曾经说过:“希哲翁书遍天下,而赝书亦几遍天下。”在明代诸多大书家中,祝允明(字希哲)的书法鉴定最难,犹如石涛之画。因为他诸体皆擅,而且各个时期的风格变化都极大;又加之同时代还有多位专门伪赝祝书的高手傅申是最早深入研究祝允明书法真伪的当代学者(约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某些结论虽疑似自由心证,但这篇论文到是“开山”之作,所以它的时效性相对小一些。

祝允明书法真伪鉴定,是明代书法史研究中的一个难度颇高的领域。已故的刘九庵先生也是鉴定祝允明书法的专家,但他的论证方法或鉴定结论,尚有某些粗疏和失误之处。近几年来,香港林霄先生用“笔迹学”原理对祝允明书法进行真伪鉴定,似有出蓝之胜,令人关注。他通过研究分析后认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韩世能(15281598)也疑是伪赝祝允明书法者之一。

新版旧著《海外书迹研究》

 祝允明(款)秃笔草书《宋玉〈钓赋〉》卷局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傅申鉴为或是吴应卯伪作

傅先生有关书法史研究和张大千研究的专著或论文,我绝大多数都读过,获益非浅,始终铭感在心。傅先生可称是台湾艺术史学界的一位名师,门下弟子众多,几可开宗立派。但近几来颇受争议,“江湖”上传说亦多。他的那篇近作《从流日半卷本确证故宫本〈自叙帖〉为北宋映写本》一文,我至今未能拜读。如果怀素《自叙帖》是映写复本,或足以改写古代书法史。但台北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怀素〈自叙帖〉卷检测报告》(台北故宫博物院2005年10月)中已经明确说:“以高精细、荧光数位摄影,可确定第一纸墨色略有不同,有摹写补笔,其余全为一笔书写,非前人所论为钩摹或‘映摹’本。”而傅先生的那部代表作《书法鉴定——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岂不是成了误人误己之书?真可惜他半生心血,付之沟渠。不禁令人黯然无语,唯有仰对雾霾天空,一声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