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五至尊”《四欧宝笈》(四)

(2013-05-29 22:10:26)

 《九成宫》

如果将欧阳询《九成宫》列为唐碑第一,似乎并不为过,因为它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古今有关《九成宫》的研究几乎可以成为一门“《九成宫》学”。对《九成宫》各个时代的拓本鉴定,是古碑帖鉴赏的入门基础之一。因为它的历代拓刻谱系非常复杂,如能够掌握其中的几个要点,则对其他碑帖的鉴赏或鉴别,就可能触类旁通和深获启发。今人朱文钧、张彦生、王壮弘、仲威等专家已对《九成宫》各个时代拓本的考据点研究详尽,碑帖爱好者只需按图索骥或依例比对即可。

             “九五至尊”《四欧宝笈》(四)

                                       吴湖帆《九成宫图》

 

《四欧宝笈》中的《九成宫》,吴湖帆在帖前长跋中已有明确鉴定:“今以纸墨验之,知为南宋未洗碑前本也。”南宋初期,《九成宫》曾经一次洗碑,并且有可能还进行过略对碑面的打磨。所以它虽然字体比北宋拓本清晰光涓,但字口已有从肥腴饱满转变为瘦硬健硕。仲威先生认为:在今国内存世《九成宫》宋拓本中,明驸马李祺本第一,近人朱文钧(翼庵)本第二,四欧堂本第三。前二者均为北宋拓本。而四欧堂本是否可排名第三?目前尚有些不同意见。我想如果让王壮弘来做一个排名,或许又会是一个结果吧?但定四欧堂本是南宋早期精拓本,则应该无多少异议。

“九五至尊”《四欧宝笈》(四)  “九五至尊”《四欧宝笈》(四)
               《九成宫》首开(右)与末开(左)。两开上均有“乾隆御览之宝”真印

 

四欧堂本《九成宫》用重墨椎拓,拓纸似为白麻纸或麻布纹纸,但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定。亦难以确定是否为南宋原装裱。从印本上看,此帖自首开至末开,通体墨色一致。而且绝大多数的剪裱缝线均用重墨填涂,工艺非常精湛。全帖诚如王壮弘先生在评价重墨宋拓时所说:“沉静黝黑,锋棱毕露。”而且神采依然。吴湖帆在帖内有三处题跋:(一)第十一开“激扬清波”上端处:“清波之波字纸破。”(二)第十六开“词”字下金粉题跋:“栉风沐雨之栉字未损,为宋拓之证。四欧堂宝藏之一。”(三)第二十开“我”字上端处:“我右下角纸破碎。”栉字未损是《九成宫》是否为宋拓本的重要考据点之一,但“波”和“我”二字从未成为过考据点。吴湖帆不知何故要特别指出?四欧堂本《九成宫》中也有许多因纸破而字残情况,为什么就不再一一注明?在此存疑待考。

                     “九五至尊”《四欧宝笈》(四)

                    “栉”字未损。“栉”字左下一白文印未能辨识。此印重要。

 

吴湖帆是一九二四年(甲子)从苏州移居上海嵩山路时,在友人处见到此本《九成宫》。此前他已藏有宋拓宋芝山(即宋葆淳)本,因损字多于此本八九字,遂以家藏“商戈周彝”易归。在顾音海、佘彦焱著《吴湖帆的艺术世界》(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8月)第五章《收藏》中,有一段引自《四欧堂碑刻拓本》题跋文字云:
    宋拓欧阳询书《九成宫》系四欧堂宝藏之一,原为李苏粼(邻)藏本。“此册川沙沈公韵初外祖旧藏,后归中江李书粼方伯。甲子以还,余得于海上。宋罗纹纸,拓工致精,惟稍施墨略重,每行未字未经剜过,清朗无或少损,与余四欧帖无多让也。《醴泉铭》‘栉’字未损者,非北宋拓不辨,王篛林藏吴居父本尚存此字,余如吾家内府本外,均无‘栉’字,为可证耳。”

从上述文字中可知:吴湖帆除藏有《四欧宝笈》中的《九成宫》,即乾隆内府藏本外;还有其外祖沈树镛(韵初)旧藏本,即四川中江人李鸿裔(号苏邻,18311885藏本。再加之潘静淑在四欧堂本帖前所题中的“宋芝山本”,则吴湖帆藏有三种宋拓《九成宫》?沈树镛《郑斋金石题跋记》(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0月)中无《九成宫》著录文字。《吴湖帆的艺术世界》中的文字,在《吴湖帆文稿》(中国美院出版社20049月)中亦未见。但《四欧宝笈》本《九成宫》帖两条题签中,有一条王同愈所写题签:“宋搨九成宫醴泉铭。中江李氏旧藏薛虞卿本。乙丑九月栩缘题。”乙丑是1925年。这不禁令人大惑不解:怎么李鸿裔藏本上的题签,会出现在乾隆内府藏本上?吴湖帆将此题签贴于此处又有何用意?

              “九五至尊”《四欧宝笈》(四)韩逢禧三印(左)。中间一方为墨印。

 

四欧堂本《九成宫》首开和末开上钤有椭圆朱文印“乾隆御览之宝”,此乃真印无疑。但首开右下白文方印“懋勤殿鉴定章”的真伪,则无法确定。帖末左边白裱纸上依次钤有七方印章,其中最后三印:白文方印“韩逢禧印”、白文墨印“逢禧”、朱文长方印“韩逢禧书画印”。此是晚明苏州著名收藏家韩世能(15281598)之子韩逢禧(15781653)三方真印。其中墨印“逢禧”,说明其钤印时在服丧守孝期间。但因帖后有薛明益(虞卿)万历癸丑(1613)仲夏一段题跋,近人遂将之定为“薛明益藏本”。但细读薛氏跋文,则其中未见有其收藏过此帖的信息;而且全帖也无薛氏鉴藏印。如果无法确定四欧堂本《九成宫》末开上钤有七印之裱纸,是从他处移套而来(俗称“搬山头”),则四欧堂本《九成宫》应定为“韩逢禧藏本”,或晚明“韩氏家族藏本”。书画、碑帖、古籍非常讲究“出身”。而在明清鉴藏史上,薛明益其人与“南阳韩氏”有着霄壤之别。张丑为韩世能所撰《南阳法书表》和《南阳名画表》,即为史实明证。但为什么罗振玉、王同愈、吴湖帆、褚德彝等鉴赏大家,居然对韩逢禧三印会“视而不见”?真令人匪夷所思也。

             “九五至尊”《四欧宝笈》(四) 吴湖帆、潘静淑题《九成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