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舟中诗卷〉年月考》补记

标签:
杂谈 |
关于《吴江舟中诗卷》的年月,海内外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认为此诗卷作于元祐戊辰即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二)曹宝麟《中国书法全集》第三十八《米芾(二)》中,分析推测此诗卷“或元丰五年(1082)入刘庠幕未成后漫游所作”,并将此诗卷书写年代置于是年。(三)翁万戈《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精选》一书中,从书风上分析也认为此诗卷作于元丰五年(1082)。(四)方闻《超越再现——8世纪至14世纪中国书画》中说:“巨幅手卷《吴江舟中行诗》约作于1100年,当时米芾正在太湖。”(五)美国学者石慢(P.
我在《〈吴江舟中诗卷〉年月考》一文中的考鉴结论是:此诗卷中的确有唐人书风痕迹,但二王书风的影响已开始显露。从整体来看,是从米芾“集古字”向二王转变的过程中,即在“未能立家”之前。而此卷并不是在正常状态下所写,诗中“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应是当时实景。在风浪颠簸的舟中,加之匆匆挥毫,所以在字体大小和谋篇布局上难以考虑周详,有些字更显“轻飘”,其中“战”字似有笔从手中晃落之感。但要定此诗卷的确切年代,则几如“猜谜”。愚以为:大约可定此诗卷是1082年左右所作,米芾时年约三十二岁。在五六年之后,米芾书法日趋成熟定型,有绝代名迹《苕溪诗》和《蜀素帖》传世,皆天壤之瑰宝也。我是从米芾一生书风的演变中,认定《吴江舟中诗卷》是其早年之作。但对具体的年代则无法“坐实”。
如要将《吴江舟中诗卷》定为米芾早期作品,则要将其一生书风予以分段。我在文章里将米芾(1051-1108)一生书风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四十七岁至五十七岁(亦可作五十八岁)属晚年(1098-1108);三十七岁至四十七岁属中年(1088-1098);三十七岁之前(1088)属早年。这到并非是我的“自由心证”,有学者也是如此进行分段界定的。
近阅罗勇来、衡正安著《米芾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6月)一书,在该书《宦历·行踪》一章中的《青龙监镇》一节中,有《吴江舟中诗卷》的书写年代论述。书中引用了徐硕《至元嘉禾志》,以及《青浦县志》的史料记载,可知米黻(四十一岁后署“米芾”)曾在元丰五年(1082)任青龙镇监镇。“监镇”是管理行政事务的文职官员。该书中说:“今存著名的早期米书行草大字《吴江舟中诗卷》,当即作于此时。吴江即吴凇江,北宋时由青龙镇入海。诗中‘昨风起西北,万艘皆乘便’正是写海上的壮观景色。米黻在舟中为友人作诗,并书写成长卷。”(该书59页)米黻是在元丰五年春正月到青龙镇任监镇的,大约半年后即离职而去,同年到过山阳(今江苏淮安),秋天又到湖北黄州初次拜谒苏东坡,两人相交结识始于此年和此地。
青龙镇旧址在今天上海青浦区东北部的白鹤镇附近,曾是青浦县的县衙所在地。青龙镇在北宋时曾是江南一带最大的内外贸港口,它其实也是上海的发祥地。故有“先有青龙镇,后有上海县”之说。但是无法证实在北宋时,吴凇江又名吴江。宋元时代吴凇江一名松江,它是太湖的主要泄洪分流水道之一,由青龙镇(青龙港)附近流入东海。而今天的原青龙镇旧址一带已经成为了“内陆”平原。
在《吴江舟中诗卷》中有两句诗:“傍观莺窦湖,渺渺无涯岸。”莺窦湖在江苏吴江境内,又名莺脰湖、莺湖等。吴语中窦与脰同音,故外人难辨。清人徐崧、张大纯纂辑《百城烟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一书卷四的《吴江县》中有云:“莺脰湖,以其形色似莺脰,故名。周十余里,全纳烂溪、荻塘诸水,潴而为湖。镇临湖,为荻塘要道。若东南风急,舟行下浪,最为危险,故俗呼莺铁面。”脰是脖子、颈之义,说明莺脰湖的形状非常的狭长,而且遇到大风浪时,行舟异常危险。故《吴江舟中诗卷》中有:“今风转而东,我舟十五纤。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贱。
根据上述有关史料,不妨作如下考鉴结论:米芾在元丰五年(1082)任青龙镇监镇时,或是应友人邀请,或是自己雇舟出游,或是为了办理有关公务,曾经到过相距不远的吴江莺窦湖一带。他随身携带了友人“朱邦彦自秀寄纸”,遂在舟中书写了《吴江舟中诗卷》。跋中“秀”字,应该是秀州(今浙江嘉兴)的简称或简写。但是,此诗中有一个疑问:江南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是在冬季时才有“西北风”。而诗有“昨风起西北”,但此年冬天米芾已不在青龙镇。又诗中“今风转而东”,而江南一带只有在春季才有“东风”,似乎在季节上有些矛盾。是否可以如此解释:《吴江舟中诗卷》是作于元丰五年年初时的冬春交替的月份。徐硕《至元嘉禾志》有米芾“元丰五年春正月”(即一月)在青龙镇书写《隆平寺藏经记》的记载。故由此推测:《吴江舟中诗卷》当作于元丰五年(1082)的初春时节(农历一月或二月)。但如果定《吴江舟中诗卷》为元丰四年(1081)寒冬时节,米芾赴青龙镇任职而舟经吴江时所作,则诗中“今风转而东”又似乎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