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恺之: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2011-11-05 21:48:30)
标签:

杂谈

顾恺之: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邹清泉主编《顾恺之研究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5月 32开平装一册 266页  25元

 

顾恺之(约344-406)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所以任何一部中国美术通史,都不能不提及到他。又传为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卷》,在20世纪初流至国外,后为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从20世纪下叶起,许多中外的中国美术史学者,都对顾恺之的生平、作品和画论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所以顾恺之研究,几乎是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门“国际学”。它也是一座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攀登的学术“高峰”,因为它涉及许多其他的人文学科。比如文献中记载的顾恺之为瓦官寺所画的《维摩像》,以及日本东福寺收藏接近于瓦官寺《维摩像》的宋人佚名《维摩图》,就涉及佛教史。传为顾恺之的画论《画云台山记》,也涉及道教史和版本学等。而几件传为顾恺之作品的真伪更涉及到难度极高的鉴定学和鉴藏史。

20世纪以来的顾恺之研究大致包括三个主要的学术范畴:(一)顾恺之绘画作品的考证与研究传为恺之的主要作品有三件:《女史箴图卷》(大英博物馆藏)、《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洛神赋图卷》还有多种摹本和残本。这些传为顾恺之的作品,究竟是否是真迹?或者是否是晋代或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如果是后人的摹本,它们的“母本”又是哪个时期的作品?许多学者均有各自不同的研究结论。这此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还鉴和参考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比如墓穴画、壁画、出土彩漆屏风画、汉画像等。对顾恺之传世作品真伪考证和研究,涉及到史料学,还有服饰史、民俗史、鉴藏史和家具史等,所以它的学术难度极高。因为它需要研究者,具有相当高深的综合学术素养,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去“碰”。学识不逮,无从下手。在经过了几十年众多学者的研究,现定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卷》的应该可到南北朝;而《洛神赋图》(北京故宫藏本)是宋人摹本,《列女仁智图》则是南初期的摹本。在有关顾恺之作品的鉴定方面,杨新、石守谦、陈葆真、王耀庭、巫鸿、韦正、泷精一、古原宏伸等人的论证皆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

顾恺之: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局部之“修容”(大英博物馆藏)


 

但今人在对宋以前的古书画的鉴定过程中,可惜对所用材料(包括纸绢和颜料等)的研究仍滞后,这似乎已是古书画鉴定学中的“瓶颈”。今人蒋玄佁先生(1903-1977)曾写有一部《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虽然在此方面可谓是“开山之作”。但该书以史料文献为主,缺乏可以参考的实物和有关的数据。相对于文献校勘、作品风格和著录鉴藏等的研究,书画材料学的研究已显得刻不容缓,它甚至会影响到中国书画史研究的整体学术进程。

(二)顾恺之画论的整理和研究。顾恺之有三篇画论传世:《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画论均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画学论著,首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故对后世绘画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这三篇画论,自古相传脱错,谬误甚多,以至“不甚可解”。而它们是否是顾恺之所写,学界一直多有争议。其中尤以《画云台山记》(全文562字)情况最为突出,也最为复杂。傅抱石、俞剑华、温肇桐、伍蠡甫、马采、李霖灿等,以及许多日本学者都先后对《画云台山记》进行过校勘、训诂和注释。

    对《画云台山记》的研究涉还及到版本学、训诂学,道教史等相关学科。因为一字之误,文句难解,歧义遂生。许多学者在对《画云台山记》中某一特殊字的斟勘上,虽大相径庭,然各具独见,也令读者获益良多。因为此研究不仅涉及训诂学和版本学等学科,还涉及到晋代道教史。台湾学者沈以正先生曾根据《画云台山记》的文字,将之复原成一幅《云台山图》(见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台北:雄师美术图书公司2008年),颇有新义和参考价值。但顾恺之的三篇画论,可能并非是顾氏之作,写作年代应晚于顾氏的年代。因为文章所涉及的有些内容,与顾恺之所处时代的绘画史和道教史的事实不符。但它们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学术价值,却不容轻视和否定。

(三)顾恺之在绘画史上的影响和文化史上的意义也不妨将之称为后人对顾恺之的“感受史”或“接受史”。顾恺之的历史地位大致是由三个方面先后完成的:在文学上由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史书上由初唐房玄龄等人撰写的《晋书》卷九十二《本传》;在艺术史上则由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其实,在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仅将顾恺之列为九品中的第三品第二人。唐初李嗣真《续画品录》中也列顾氏为“中品上”二十一家中第四人。但自唐中晚时起,顾恺之的地位开始“咸鱼翻身”,并且得到稳固,再难撼动。根据古人特有的宗法观念,从晋至宋的人物画传承谱系是: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李公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顾恺之在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地位,犹如是山水画史上的王维,皆是一代“宗主”。但两人的“宗主”地位,其实依靠的并非是画作流传,而主要是靠文献史料的“传播”。所以后人(尤其是明代人)在鉴定顾恺之作品真伪时,也主要倚重前人的文献记录、作品上的题跋和鉴藏印。只要有文字记录,哪怕仅仅是画名的记录,他们也大多不会提出疑义。在此方面的研究,尹吉男先生的研究论文极具学术独见和启发意义。

邹清泉主编《顾恺之研究文选》依照上述三个主要的学术范畴,选编了十三篇论文。学者中有我们较熟悉的杨新、方闻、石守谦、陈葆真、马采、金维诺、尹吉男等,所选论文的写作时间从1958年至2010年,跨度约五十年。诚如本书主编在序言中所说:“这些文章,既反映了20世纪以来顾恺之研究所走过的崎岖之路,也反映了20世纪各个历史时期顾恺之研究视野在不同学术语境中的转换。回顾百年来顾恺之研究的学术概貌,对今后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我认为还有几篇重要论文未收入:李霖灿《顾恺之研究的新发展》(1968年)、巫鸿《重访〈女史箴图〉:图像、叙事、风格、时代》(2003年)、王耀庭《传顾恺之〈女史箴图〉画外的几个问题》(2004年)等。另外,许多日本学者的论文此次一篇也未选入,不知是否涉及到版权问题?叹为可惜。

本书所收入的论文或许可以给从事古代美术史研究的人士一些启示:对一个重要画家或画派的研究应该是多方位和跨学科的,因为美术史研究在今天已经公认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而顾恺之研究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学术案例。诚如韦力先生在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以往立足于作品的艺术风格,将作品的特点与题跋和历史记载等相印证,由于艺术作品性质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研究方法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那些只有摹本流传下来的古代的作品,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就更大一些,这种情况下,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它能够提供那个时代的直接的证据。”女史箴图》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彩绘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作比较,从而进行断代,的确是一个成功的学术个案,极具借鉴和启发的意义。但在对古画的研究和鉴定中,在利用考古材料时必须慎,因为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硬将两者的图像进行“比对”,有时会陷入“缘木求鱼”的怪圈之中。

本书主编邹清泉曾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学位,导师是金维诺先生。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和人文学院。著有《北魏孝子画像:〈孝经〉与北魏孝子画像图像身份的转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一书。学术方向是上古美术史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