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壁与文璧

(2011-10-04 22:01:42)
标签:

杂谈

文徵明研究是中国书画史研究中的一门“显学”。但文徵明究竟初名文壁?还是初名文璧?历来就是一个著名的“公案”。文嘉在《先君行略》中云:“公讳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王世贞《文先生传》云:“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徐沁《明画录》云:“文徵明,初名璧,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明史·文苑传》云:“文徵明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另,杨循吉《温州府知府文公墓志铭》中云:“子男三人:奎、壁、室。”黄佐《翰林院待诏衡山公墓志铭》中云:“公初讳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明隆庆五年刻《长洲县志》(天一阁藏本影印)中云:“文徵明,初名壁,以字行。温州守林之仲子也。”在上述诸多文献中,以杨循吉的文林墓志铭写作年代最早。但就关系亲疏而言,似乎文嘉之文的可信度最高;而王世贞文章的影响力最大,《明史·文苑传》或参考此文。但王氏文中有一“谬误”:文林逝世时,文徵明三十岁。非王氏文中所说的“年十六”。《明史》亦沿袭王氏之误。

文徵明究竟初名“壁”?还是初名“璧”?对鉴定文徵明早年书画之真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绝非仅仅是一字之差那样的简单。就训诂学而言,壁与璧非通假字。壁字原有三义:墙、军垒、二十八星宿之一。璧字后多泛指美玉。文林三子名奎、壁、室,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据有关史料可知:文壁后以徵明字行,约在四十二岁左右。

清人叶廷琯《鸥陂渔话》卷一云:“相传衡山初名璧,字徵明,因文信国子(超案:子应为弟)仕元,不欲与同名故以字行。然证以其兄名奎,及徵明之字俱与壁宿义近,似应作壁为是。丙申冬,余在叶晋卿栐寿堂观所藏衡山为吴匏庵作《海月庵图卷》,后署‘正德丁丑九月制,文壁’九字,其字从‘土’不从‘玉’,则灼然信其初名壁。且是时年四十八,尚未改名也。”改名是指文壁更名文徵明。叶氏是清代第一个认为文璧有误的学者,也对后人鉴定文徵明早期书画真伪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叶氏文中所言文徵明因初名璧,因与同宗文天祥之弟文璧同名而以字行,似不可采信。因文天祥、文璧与文徵明家族十一世宗文宝是“同所生”,所以文林当年在为儿子取名时,不可能不知道应与祖先的名字“避讳”。当代研究文徵明的学者,如江兆申、周道振等在他们的著作,均将有关文献中的“文璧”,一律改为“文壁”。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一书中也说:“凡是写作‘璧’字款的,一定是伪本。”

我近读郭伟其先生的《停云楷模: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美术史博士学位论文,导师范景中教授。自印本)一书,郭先生在论文中对“文璧”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文中引用了上述的叶廷琯一段文字后说:“这大概就是鉴定‘文壁’标准的最初出处了。应该说,发现了徵明兄弟皆有星宿取名,对于确定文徵明的旧名肯定有不小的帮助。可是他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细节。在文献中大量存在的‘奎壁’合称既表星宿又往往指代文运,如《明史》载朱元璋尝曰:‘朕观奎壁间尝有黑气,今消矣,文运其兴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称朕意。’而‘奎壁’又往往写作‘奎璧’。当时以‘奎璧’命名者,远远不止文氏兄弟二人,如元末明初的苏州的段奎即是一例。”(论文16-17页)

在此之前,郭先生还曾在论文中说过:“事实上,在文献中存在着大量可靠的‘文璧’署名,如《姑苏志》以及传为文徵明手书刻本的《莆田集》四卷本等等,充分地说明了文徵明在早期完全是有可能署名为‘文璧’的。”他还说周道振将所见诸书刻本中的“文璧”一律改为“文壁”,实际上对文献整理与鉴定工作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论文4-5页)。

郭先生在论文中说“奎壁”又往往写作“奎璧”,但没有其他的文献资料予以证明,故出处不详。如“奎璧”可以“合称”,那奎、璧、室是否也可“合称”?王鏊等人撰《姑苏志》(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仅有清四库馆臣在《提要》中写有“文璧”,但此又有多少的说服力?“传为文徵明手书刻本的《莆田集》四卷本”,今藏上海图书馆,在论文中有图片影印。既然是“传”,又何以能证明是文徵明手书真迹?我还想请教郭先生:在海内外公私收藏中,能否找到一二件较为可信的署名“文璧”的文徵明真迹?在许多文献中(包括文嘉和王世贞等人的文章)的“文璧”,难道就不可能是手民的笔误或后人的以讹传讹?它们究竟又有多少的“可靠”性?故郭先生也只能说“文徵明在早期完全是有可能署名为‘文璧’的”。但“完全是有可能”,仅可视为个人推测,而绝非是公认定谳。

文徵明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书画家,所以他早期的书画作品传世极稀。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文徵明书画多、真、精,但无一件署名“文璧”之作。而年代最早的两件书法,是文徵明三十八岁时所写:隶书《跋范庵书石湖诗册》和小楷《题赵孟頫尺牍二帖册》,均署名“文壁”。恕我浅陋寡识,鄙人至今未见一件署名“文璧”的文徵明书画作品,是可信而无疑的。

据说郭先生的《停云楷模》,已列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明年的出版计划中。在此仅希望郭先生能够对“文璧”的论述再进一步予以考证说明,澄清其中的某些疑问,否则就有可能是学术“瑕疵”——“对文献整理与鉴定工作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麋砚斋小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