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史研究集刊》

标签:
杂谈 |
《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4年3月印行。16开平装一册。342页。非卖品。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成立中国艺术史组。并开设艺术史(美术史)专业课程,及招收硕士研究生。但当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无单独授予硕士学位的资质,故只能与历史研究所(历史系)的教授一起联名颁授学位,学位是历史学专业。这其实是台湾艺术史学界的“黄埔军校”,今天台湾许多中年以上的艺术史学者,大多是毕业于此。而他们的导师是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绘画史学者李霖灿先生等人。1989年8月,经过台湾有关部门的核准,台湾大学正式成立艺术史研究所,开始独立招收艺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十年之后,增加艺术史博士研究生。后来还招收台湾本土以外的留学生。
《美术史研究集刊》创刊于1994年3月,初创时是年刊,2000年起改为半年刊。该刊初创时,曾引进“美国亚洲基金会”的支助资金,现在主要的资金来源为本校台湾大学。该刊为非赢利性质的专业学术刊物,所以不在图书市场流通。而主要提供给特定的美术史研究的专业院校和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在“两岸三地”众多的艺术史研究学术期刊中,《美术史研究集刊》的学术地位名立前矛,声名显赫。至今共先后出版约有二十八期。该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颇广,包括中国书画、瓷器、青铜器、古代工艺和东亚美术史等。而其中尤以中国书画史研究名闻学术界。
我曾经阅读过《美术史研究集刊》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书画史研究论文,可惜是电子版文本。而电子版文本与原刊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图版。凡阅读艺术史研究论文或专著,图版(图像)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在有许多的论点是根据图片来进行研究、解释和考证的。所以,我曾委托台湾友人代为寻购已经出版的各期《美术史研究集刊》,只要书品尚可,价格可以不计。但因该刊是非市场流通的专业刊物,且印量极少,故一直未能如愿。而在国内的旧书网上也偶尔有该刊零星几期出售,但我怀疑大多是复印本。近日台湾友人帮我购得《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我终于见到了该刊的原版本。在此将该刊有关的信息简述如下,以供国内艺术史研究者和艺术史爱好者参考。
在《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中,有2004年度该刊编委会名单(按笔划为序):
小川裕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石守谦:国立故宫博物院
李玉珉:国立故宫博物院书画处
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
陈芳妹: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本期主编)
陈葆真: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傅申: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谢明良: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颜娟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Lothar
在该刊最后一页上有《约稿》细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本刊园地公开,欢迎海内外学者来稿,来稿以未曾发表未限,所有稿件均须编辑委员会送请专家评审,通过之后始予以刊登。
(二)来稿论文所附之图版可为黑白或彩色照片(或幻灯片)。涉及版权部份(如照片、幻灯片、图片、及较长篇幅之引文等),请撰稿人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书面同意,本刊不负版权责任。
(三)有关来稿格式,请上网至本所网http://ccms.ntn.rdu.tw/~artcy/,参考《美术史研究集刊》撰稿格式说明。
(四)本刊中文稿以一万字至五万字为原则,外文稿以二十页至五十页打字稿(隔行打字)为原则。均请注明作者中英文姓名、论文题目及其译名。并请尽量提供微软文书处理6.0版本或以上之完稿磁片。
(五)稿件一经刊出,一律赠送当期刊物5册、抽印本30份,不另致稿酬。
(六)来稿请注明姓名、服务机构、职称、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号码、以便联系。
本刊由“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编印,惠稿请于每年十一月一日以前将稿件及图片寄至:台北市罗斯福路四段一号
电子信箱:artcy@ntu.edu.tw
现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是陈葆真教授。她是李霖灿的弟子。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艺术史硕士,学位论文是《陈淳研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博士。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7月出版过她的《李后主和他的时代:南唐艺术与历史》一书。学术方向是中国古代绘画史。
陈葆真教授(2002年10月)
每个艺术史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毕竟只是个人的知识所及的范围。所以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每一个研究者,不论是专业或是业余,必须要时刻关注到其他同行们的研究成果,切不可坐井观天和夜郎自大。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史,其实就是无数的古今人共同辛勤开拓的历史。而对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