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商人朱省斋

标签:
杂谈 |
-----------------------------------------------------------------------------------
近年来朱省斋似乎已成为一个“出土文物”,有许多研究现代文学史和民国书籍、期刊版本的人开始关注此人,并屡见有相关的文章发表。在拍卖市场上也时有他旧藏的书画出现。我对他的“仕途”生涯和《古今》杂志并无多大兴趣,而我所关注的是朱氏作为一个收藏家、鉴赏家和书画商人的身份,以及他与张大千从称兄道弟的挚友到后来两人反目“交恶”,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事实真相。我已写有多篇关于他与张大千、吴湖帆等人交往的文章,观点已经非常明晰,也自信并无重大的“谬误”,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我通过对朱氏的《省斋读画记》、《画人画事》、《艺苑谈往》和《书画随笔》四书的阅读研究,想对他作为一位赏鉴家和书画商人来做一个大致上的“定位”。也就是说朱氏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赏鉴家和书画商人?他出身于无锡书画世家,似有天赋,从小耳濡目染,应该也会书画,但因至今未见他的书画作品,所以对他的书画水准不敢妄下定论。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朱氏是一位读书多,著述勤、赏鉴精、交游广的鉴藏家和书画商人,应无多少疑义。他曾经写有多篇关于赏鉴家和好事家的论述文章,就阐明了自己的鉴赏和收藏理念。在《书画随笔》一书里,也有《赏鉴家和好事家》和《论鉴别之难》两文,详细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明清两代:“够得上称赏鉴家的至少还应该有董其昌、陈继儒、李日华、詹景凤、张丑、王时敏、梁清标、周亮工、卞永誉、宋犖、耿昭忠、孙承泽、高士奇、曹溶、梁章钜、缪曰藻、安岐、庞元济诸氏。至于当代,则张大千、吴湖帆、张葱玉三氏,众望所归,堪称巨眼,尤其以张大千为此中祭酒,已是世所公认的了。”上述人物中,的确皆堪称是世所公认的真正赏鉴家,而无一人是所谓的“好事家”。
朱氏还认为:“赏鉴家不仅要闻见之广和学识之博而已,最重要的是还要是特具‘襟怀’。我最佩服柯敬仲(君超注:即元代著名鉴赏家和画家柯九思)的一句话:‘看画乃士大夫适兴寄意而已。’还有,米元章也说得极为透彻,在他的《画史》有曰:‘今人收一物,与性命俱,大可笑。人生适目之事,看久即厌,时易新玩,两适其欲,乃是达者。’”适兴寄意的鉴赏境界,说说容易,但真正做到却非易事。从朱氏的书画赏鉴文章里看,我认为他可以说是基本上做到了。他曾在香港购藏一件八大山人《醉翁吟琴操书卷》,原为张大千恩师曾熙旧藏之物,后归大风堂珍藏。张大千早年因帮朋友筹款办学而将此书卷与另一幅八大画卷赠之。后友人将此两卷书画抵押给王一亭,却因故未能赎回。张大千三十余年难以忘怀。朱氏知此书卷的递传经过后,慷慨将书卷无偿寄赠给已移居南美的张大千,张大千感激之情可想而知。有一种物归所好,聚散得失不惊,过眼即为我有的境界。如此境界,在现代鉴藏家中,仅叶恭绰、张大千、张珩等数人仿佛有之。
中国的书画著录史自从明人朱存理开始,将作品上的题跋文字记录下来,这一撰写方式无疑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创举。清初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一书又有了一个撰写体例上的飞跃,他将作品的质地、形式、题跋,甚至将画上或画外的印章,全部做了详细的记录。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人记录过作品上的印鉴,但是少有像卞氏那样的有意和用心为之。从而使得书画著录能够成为后来考证流传和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也使得中国书画著录的优秀撰写体例基本确定下来。在朱省斋的书画鉴赏文章中,也有许多的书画著录文章。比如在本书中的《黄山谷伏波神祠诗书卷》、《名迹缤纷录》、《唐贤首国师致新罗义想法师书卷》、《赵氏三世人马图》、《赵孟坚梅竹谱诗书卷》、《唐韩滉五牛图卷》、《沈石田送吴匏庵行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朱氏在撰写此类文章的体例基本上也是延续了这一优秀的传统著录方法,除详尽记录作品内容和作品上的诗文题跋之外,还最大可能地弄清楚这件作品的“前世今生”。有时也记录是在何时、何地、何人处见到这件作品,在此之前,又是从何人处以何种方法购藏的,以及当时的交易价格。因为艺术品的递藏非常注重它的“身份”(“档案”)或出处,也就是它是否“流传有绪”。而过去的书画著录家往往忽略此点。以我的拙见浅识,朱省斋所著录他曾经鉴赏或收藏过的古代书画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参考价值并不在近人庞莱臣《虚斋名画录》、叶恭绰《遐庵清秘录》、张伯驹《丛碧书画录》和容庚《颂斋书画小记》等名著之下,而且这种参考价值正在日益的体现出来。
如果将朱省斋定位在一个纯粹的书画商人的身份上来看,他的博学多识,勤于研究和著述,堪称是当年香港地区书画商中的第一人。虽然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某些文章在个别的史料细节上稍有“瑕疵”和“谬误”,但就总体而言却是瑕不掩瑜。他之所以能够在当年的香港、日本、欧美和中国大陆享有盛名,并不是他的藏品或收藏的财力,而是他的书画鉴赏文章和“好眼力”。他一生曾经鉴阅和经手的书画作品无数,却极少有失误或“走眼”,这的确是非常的稀见和不易,他似乎具有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境界,令人刮目相看。既是与民国年间的北京琉璃厂、上海广东路一批著名书画商人相比亦毫不逊色。所以,在近年来的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凡是有他曾经收藏过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不论古今,皆能拍出善价,受人追捧,这或许也是后人对他鉴赏水平的一种认可吧。(2009/12/19-12/20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