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昆山太极八卦村--姜里村

(2018-07-21 11:21:56)
标签:

转载

    张浦镇有个自然村名叫姜里,隶属于姜杭行政村。
   
我们的先人有聚族而居的习性,这是生存发展的需要,于是几千年来我们华夏大地上诞生了无数个张家村李家庄王家巷等等,姜里便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姜里的来头可着实不可小觑。据明嘉靖《昆山县志》卷二塚墓条目记载:秘书郎姜府君墓在姜里村凤凰墩下。同书还记载,就在嘉靖年间,有位村民在凤凰墩下取土,掘出来一方墓碑,墓碑上大略刻着这样的文字:府君名叫姜希业,字可大,吴中人。先祖辙在唐中宗时封为扶阳君王。姜希业在秘书省秘书郎的位置上退下来,于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正月十五死在姜里村家中,后来就安葬在祖宅西面的凤凰墩下。清人陈元模编纂的《淞南志》则说:姜辙,家淞南之姜里村……居第在凤凰墩下。清人彭方周所纂《吴郡甫里志》将姜里的历史又前推了大约2000年:凤凰墩,又名太公墩,在六直(即今苏州吴中区甪直镇)东姜里,相传姜太公避纣东海滨处,后人因名其地。
   
姜里村大约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水面,所谓水中有村,村中有水,水中有岛,没有经受过哪怕是一点点污染的水清澈得就像少女的眼睛。形似八卦图形的姜里村究竟有多少条小路谁也数不清,易进难出,就像是一座水上迷宫。村中央一座风铃桥将偌大一个姜里潭分为南北两潭,月明之夜,人站在桥上,可以在桥南桥北水中同时看到两个月亮的倒影,这样的景致在江南水乡的自然村落中并不多见。风铃桥原名福安桥,始建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明清间重修过。只要有活物经过此桥,桥上的石板会发出风铃般美妙的声音,因此又名风铃桥。现在我们看见的是后来建的桥,村里正在设法重现风铃桥的异彩。

   
姜里村是一个道教特色文化村。上善若水,水是道教的基本元素。姜里村除了自身多水之外,北有大直港、南有张华江、东有双洋潭、西有金山港,自古就有四龙拱托姜里村的说法。传说姜子牙钓过鱼的那座小岛跟道教也特有渊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西头的那座东岳庙,远近人称老庙。宋、明时,昆山一共有三座东岳庙,最早的一座是宋绍兴年间(11311163间)范仲淹的曾孙修建于菉葭浜车塘(今属陆家镇),宋乾道四年(1168),道士翟守真在城内建了一座,之后也是在乾道年间他又在姜里建了一座,连同主体结构还建有一座临水戏台,乡民们可以在船上观看演出。此庙后毁损,明永乐年间又重建,再毁,明正统年间又重建,这一切都明明白白地记录在昆山古代的地方志里。此庙文革中又毁,最近的一次重建是1999年,2001年元月开光。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当年翟守真为何会选择一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到如今也只有235户人家的小村落去建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岳庙?此庙建成之后香火之盛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为此地方上在庙旁特设航船及后来的小火轮码头。
   
如今,一踏进姜里村,你就置身于一个有1350平方米大小的太极广场,广场中央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阴阳八卦图,阴阳鱼中的阳鱼是一汪清水,其意深焉。陪同笔者参观的该村支部书记瞿桃林说:姜里村要在清水绿草上发展经济。姜里离张浦镇正在规划中的赵陵山良渚文化博览景区只有咫尺之遥,延伸中的江浦路擦村而过,可谓得天时地利。

姜杭村拥有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古迹,如东岳庙、凤凰墩、钓渚桥、响铃桥等数处,据史料记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作者作了大量调研和考证,情况大致如下:

1古遗址与出土文物

㈠东岳庙遗址。19769月村民在东岳庙东侧窑厂取土时,发现在地下文物,后经苏州市、昆山二级文物保护机构前来发掘,共挖出历代文物40余件,计有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石斧、石锛、石矛、石刀、鹿角、鹿头骨、野猪牙床和各种陶器残件等,距今4000年以上,并有商周时期陶鼎、陶壶,刻有几何图形的硬陶残件,距今也有3000余年;还有晋代时期的釉陶小碟等,距今也在2000年;有六期时期的瓷器残片,距今在1600年以上,有宋代时期的砖刻饰具残件,距今约1000余年。以上证明,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劳动、生活于此地。对于研究长江中下游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状况、所有制及当时的社会形态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㈡凤凰墩遗址。俗名太公墩、姜里墩。在姜里村东北角珍时圩处,为一土墩,底面积近1.5亩,高6米有余,相传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41年间,姜太公(吕尚)因避商纣王时东渡东海于此,垂钓养生,著书立说,故名太公墩,姜里村内至今保留太公遗址和钓鱼台。古代时,凤凰墩是一处景色秀丽小墩。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挑土造屋,不久夷为平地。

㈢秘书郎姜府君墓遗址。该墓在姜里村凤凰墩下,据《康熙昆山县志稿》记载:明嘉靖年间,姜里中村人赵宗谅取土墩下,忽得墓石一方,石上刻载备曰:府君姓姜氏,讳希业,字可大,吴中人也。其先祖撤唐中宗朝封扶阳郡王,其父守虞城县府,君即虞城长子,吴越年间(907~960)为观察巡官,后擢至秘书省校书郎。宋乾德六年(968)正月十五日卒于姜里村之私第,岁己巳季春十二日穴于祖宅西凤凰墩北。民国时期,政府来开挖,内有金印、铜镜、宝剑、玉拆扇等,并有童男童女殉葬各一人,后屡经盗挖,今墓不存。

㈣姜王陵遗址。元末(1354~1368),吴王张士诚之爱婿姜王之陵寝。在姜里村,昔日陵座高大壮观,占地甚广,陵前竖有石兽石像等,松柏参天,其后百余年间为当地古迹胜地之一,随历史变迁,现已消失。

㈤翁家坟遗址。系清咸丰年间状元,为维新改良派中坚人物翁同龢(1830~1904)之家庭祖坟,翁家祖上系邻村杭上村翁家埭人,后举家迁往常熟,原籍留下少许支脉,当时翁家官位显赫,且富甲一方,坟堂跨姜里、杭上两村,墓群颇具规模。解放前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翁家后裔前来祭祀的为数不少,50年代,翁家坟被拆毁,原坟地一部为姜杭小学校址。

㈥许志学墓遗址。据《吴郡甫里志》记载:许志学,明昆山知县(生卒不详),赠知县许志学墓。在姜里村,东岳庙前,墓前有碑记一块,上刻明嘉靖癸丑(1553)进士从龙文所书。今不存。

2现存古迹。

㈠岳庙义渡。今在姜里村,清同治七年(1868),里人朱惟沅、殷域初创设义渡。募捐田二十二亩,以税为渡工俸薪,归昆域敦善堂管理。同治九年(1870),里人严兴鳌,于义渡两岸各建一方亭,供渡者雨雪小息,名为严公亭。解放后,二亭犹存,后轮船停航后,亭屋被村民拆毁,今二亭遗址尚存。该渡口是昆山市最后一个停运的摆渡口。

㈡通顺桥。俗名钓渚桥,原在双洋潭(现名商秧湖)西入口处。据记载,宋处士姜可大曾隐钓于此。元明两代时为木桥。为姜里、杭上百姓南面出入的必经之路。清顺治末年(1661)冬至康熙初年(1662),由里人募捐自建为石桥,名为通盛桥(建桥石碑现在双洋大桥墩两侧)。后于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里人又重建,更名为通顺桥,桥面长约40米,宽2.5米,桥面东西两侧无桥栏,南北桥坡为石阶,各有十七八级,为四墩三孔石板桥。196210月桥面曾加高一次,19783月,由县、公社两级政府拨款,拆除石桥,并向西移300米,处新建水泥拱形桥,改名为双洋大桥。

㈢响铃桥。又称永安桥,位于姜里村内偏东,初建于清乾隆年间中期(1765年前后),原为四墩三孔,石板桥面,建造时人为造成桥面不正,中间略高,二头低,人行其上发出清脆响声,故而得名响铃桥,以保平安。此桥把姜里村分为前后潭,故又名潭桥1978年利用原有桥墩改建水泥板桥至今,桥长20米,宽2米余,高3米,为3孔水泥桥。原桥上的石材尚在潭水中。

㈣东岳庙。俗称老庙。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一》记载:东岳庙在今姜里村西云寺西侧,庙址地处姜里村西头,为张华港、大直港、大慈港、南巷泾、堰头浜、河西港、油车港、后行浜、前行浜九条江水的汇合口,称为九龙口,始建于宋乾道九年(1173)由道士翟守真所建。此时据传庙内有硕大无花果树一棵,庙内有道士居住,设有主持,供奉东岳大帝,名声赫赫,为江南道教圣地之一。历史上东岳庙几度毁建,至民国初年,东岳庙仍颇具规模,原占地1400余平方米,庙宇二进,有正殿、厢房16间,正殿前有回廊,庭柱均为粗大楠木,栋梁画廊雕刻精美,气宇轩昂。文革前后被全部破坏。199812月,经昆山市政府批准,重建东岳庙。

 

http://s6/middle/8d8353c5gbe66996efd35&690

http://s15/middle/8d8353c5gbe66a0a06ece&690

姜杭村保留着比较浓郁的江南水乡农村传统风貌,其中原姜里村所属的中村、后村、南巷三个自然村落,中村居中,两水环抱,水面开阔,俗称姜里潭。北面隔河为后村,南面隔水为南巷,两水中有小岛,自然冲积而成,从天空俯视姜里三村,如同天然的八卦形状,而最奇特之处,就是在该村的九龙口位置,建有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道教庙宇,它与姜里村八卦形状的村庄浑然一体。


http://s7/middle/8d8353c5gbe669a0249a6&690
    八卦广场约3500平方米,是姜里的标志性场所和新景点。那这个八卦广场为何而建又因何得名呢?姜里的水系俗称姜里潭,姜里民宅环绕姜里潭而建,村中道路弯曲似迷宫,村中有一座响铃桥,和桥连接的小路又似一条阴阳极线,把姜里潭分成南北两潭。从空中俯视姜里村如同天然太极八卦形状。再加上东嶽庙坐落在此,有着丰厚的道教文化遗存,故而建造了此八卦广场。它既体现了村落之神奇形态、与道教文化的不解渊源,又为村民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姜里太极八卦水村也由此得名。
http://s14/middle/8d8353c5gbe669a844f0d&690

    响铃桥坐落于村庄中心,横跨姜里潭。如今的响铃桥和普通水泥桥无异,走在上面自然不会发出铃响。据传,响铃桥是由东岳庙佛徒们集资而建,初建于清乾隆年间中期(1765年前后),没有建桥时,姜里村中村和后村两个自然村之间通行需要借助小船,建桥后交通方便了,但小偷也多了起来。为此,村里人也想了不少办法,如安排人夜间巡逻等,但收效甚微。终于有一天,一位过路人得知情况后,在他的建议下,设计建造了这座响铃桥。据说,响铃桥设计十分精妙,桥面中间略高,两头低,正是这种巧妙的石板和桥梁构架,使两者能撞击发出声响,大到牛马,小到猫狗,只要有物走过,都能发声,石板敲击的声音传播到河面,便变成了起伏不一、悦耳动听的响声,宛若铃声,响铃桥也因此得名。响铃桥的建成给村民们带来了平安,它的响声不管在寒冬还是烈日,不管在白天还是晚上,都提醒着人们,有人出入本村。


http://s11/middle/8d8353c5gbe669b5c64aa&690

    月明之夜,人站在桥上,可以在桥南桥北水中同时看到两个月亮的倒影,这样的景致在江南水乡的自然村落中并不多见。历经多少年岁月的洗礼,原本的响铃桥已不复存在,原桥石材已落入深深的姜里潭之中。1978年,人们利用响铃桥原有的石墩改造了一座20米长的水泥桥延用至今,虽然铃声不再响起,但连接两岸的水泥桥,还在默默传递着响铃桥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今年,姜杭村新农村二期建设规划改造响铃桥,以苏式廊桥的建筑风格式样对响铃桥进行改造,并挂上风铃恢复其响铃桥的本意,将石砌桥面改造成“上架飞檐梁桥、中建美人靠、下铺苏式青砖”的“长虹卧波”的集交通、休憩、观景于一体的景观桥,使之成为姜杭村的新景观。


http://s2/middle/8d8353c5gbe669c5aac11&690

http://s15/middle/8d8353c5gbe669e825fde&690

http://s5/middle/8d8353c5gbe669f32d734&690

http://s1/middle/8d8353c5gbe669ff088c0&690
http://s3/middle/8d8353c5gbe7576201842&690

http://s16/middle/8d8353c5gbe7576982f1f&690

http://s11/middle/8d8353c5gbe7576f79caa&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