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太极八卦村--姜里村

标签:
杂谈 |
分类: 城市 |
姜杭村拥有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古迹,如东岳庙、凤凰墩、钓渚桥、响铃桥等数处,据史料记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作者作了大量调研和考证,情况大致如下:
1、古遗址与出土文物。
㈠东岳庙遗址。1976年9月村民在东岳庙东侧窑厂取土时,发现在地下文物,后经苏州市、昆山二级文物保护机构前来发掘,共挖出历代文物40余件,计有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石斧、石锛、石矛、石刀、鹿角、鹿头骨、野猪牙床和各种陶器残件等,距今4000年以上,并有商周时期陶鼎、陶壶,刻有几何图形的硬陶残件,距今也有3000余年;还有晋代时期的釉陶小碟等,距今也在2000年;有六期时期的瓷器残片,距今在1600年以上,有宋代时期的砖刻饰具残件,距今约1000余年。以上证明,几千年前,先民们就劳动、生活于此地。对于研究长江中下游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状况、所有制及当时的社会形态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㈡凤凰墩遗址。俗名太公墩、姜里墩。在姜里村东北角珍时圩处,为一土墩,底面积近1.5亩,高6米有余,相传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41年间,姜太公(吕尚)因避商纣王时东渡东海于此,垂钓养生,著书立说,故名太公墩,姜里村内至今保留太公遗址和钓鱼台。古代时,凤凰墩是一处景色秀丽小墩。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民挑土造屋,不久夷为平地。
㈢秘书郎姜府君墓遗址。该墓在姜里村凤凰墩下,据《康熙昆山县志稿》记载:明嘉靖年间,姜里中村人赵宗谅取土墩下,忽得墓石一方,石上刻载备曰:府君姓姜氏,讳希业,字可大,吴中人也。其先祖撤唐中宗朝封扶阳郡王,其父守虞城县府,君即虞城长子,吴越年间(907~960)为观察巡官,后擢至秘书省校书郎。宋乾德六年(968)正月十五日卒于姜里村之私第,岁己巳季春十二日穴于祖宅西凤凰墩北。民国时期,政府来开挖,内有金印、铜镜、宝剑、玉拆扇等,并有童男童女殉葬各一人,后屡经盗挖,今墓不存。
㈣姜王陵遗址。元末(1354~1368),吴王张士诚之爱婿姜王之陵寝。在姜里村,昔日陵座高大壮观,占地甚广,陵前竖有石兽石像等,松柏参天,其后百余年间为当地古迹胜地之一,随历史变迁,现已消失。
㈤翁家坟遗址。系清咸丰年间状元,为维新改良派中坚人物翁同龢(1830~1904)之家庭祖坟,翁家祖上系邻村杭上村翁家埭人,后举家迁往常熟,原籍留下少许支脉,当时翁家官位显赫,且富甲一方,坟堂跨姜里、杭上两村,墓群颇具规模。解放前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翁家后裔前来祭祀的为数不少,50年代,翁家坟被拆毁,原坟地一部为姜杭小学校址。
㈥许志学墓遗址。据《吴郡甫里志》记载:许志学,明昆山知县(生卒不详),赠知县许志学墓。在姜里村,东岳庙前,墓前有碑记一块,上刻明嘉靖癸丑(1553)进士从龙文所书。今不存。
2、现存古迹。
㈠岳庙义渡。今在姜里村,清同治七年(1868),里人朱惟沅、殷域初创设义渡。募捐田二十二亩,以税为渡工俸薪,归昆域敦善堂管理。同治九年(1870),里人严兴鳌,于义渡两岸各建一方亭,供渡者雨雪小息,名为严公亭。解放后,二亭犹存,后轮船停航后,亭屋被村民拆毁,今二亭遗址尚存。该渡口是昆山市最后一个停运的摆渡口。
㈡通顺桥。俗名钓渚桥,原在双洋潭(现名商秧湖)西入口处。据记载,宋处士姜可大曾隐钓于此。元明两代时为木桥。为姜里、杭上百姓南面出入的必经之路。清顺治末年(1661)冬至康熙初年(1662),由里人募捐自建为石桥,名为通盛桥(建桥石碑现在双洋大桥墩两侧)。后于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里人又重建,更名为通顺桥,桥面长约40米,宽2.5米,桥面东西两侧无桥栏,南北桥坡为石阶,各有十七八级,为四墩三孔石板桥。1962年10月桥面曾加高一次,1978年3月,由县、公社两级政府拨款,拆除石桥,并向西移300米,处新建水泥拱形桥,改名为双洋大桥。
㈢响铃桥。又称永安桥,位于姜里村内偏东,初建于清乾隆年间中期(1765年前后),原为四墩三孔,石板桥面,建造时人为造成桥面不正,中间略高,二头低,人行其上发出清脆响声,故而得名响铃桥,以保平安。此桥把姜里村分为前后潭,故又名“潭桥”。1978年利用原有桥墩改建水泥板桥至今,桥长20米,宽2米余,高3米,为3孔水泥桥。原桥上的石材尚在潭水中。
㈣东岳庙。俗称“老庙”。据《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一》记载:东岳庙在今姜里村西云寺西侧,庙址地处姜里村西头,为张华港、大直港、大慈港、南巷泾、堰头浜、河西港、油车港、后行浜、前行浜九条江水的汇合口,称为“九龙口”,始建于宋乾道九年(1173)由道士翟守真所建。此时据传庙内有硕大无花果树一棵,庙内有道士居住,设有主持,供奉东岳大帝,名声赫赫,为江南道教圣地之一。历史上东岳庙几度毁建,至民国初年,东岳庙仍颇具规模,原占地1400余平方米,庙宇二进,有正殿、厢房16间,正殿前有回廊,庭柱均为粗大楠木,栋梁画廊雕刻精美,气宇轩昂。文革前后被全部破坏。1998年12月,经昆山市政府批准,重建东岳庙。
http://s6/middle/8d8353c5gbe66996efd35&690
http://s15/middle/8d8353c5gbe66a0a06ece&690
姜杭村保留着比较浓郁的江南水乡农村传统风貌,其中原姜里村所属的中村、后村、南巷三个自然村落,中村居中,两水环抱,水面开阔,俗称“姜里潭”。北面隔河为后村,南面隔水为南巷,两水中有小岛,自然冲积而成,从天空俯视姜里三村,如同天然的八卦形状,而最奇特之处,就是在该村的“九龙口”位置,建有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道教庙宇,它与姜里村八卦形状的村庄浑然一体。
http://s7/middle/8d8353c5gbe669a0249a6&690
http://s14/middle/8d8353c5gbe669a844f0d&690
http://s11/middle/8d8353c5gbe669b5c64aa&690
http://s2/middle/8d8353c5gbe669c5aac11&690
http://s15/middle/8d8353c5gbe669e825fde&690
http://s5/middle/8d8353c5gbe669f32d734&690
http://s1/middle/8d8353c5gbe669ff088c0&690
http://s3/middle/8d8353c5gbe7576201842&690
http://s16/middle/8d8353c5gbe7576982f1f&690
http://s11/middle/8d8353c5gbe7576f79caa&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