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陵与杜陵

(2013-02-20 09:45:42)
标签:

文化

分类: 溯源追踪

少陵原位于西安古城南,浐河、潏河之间。汉代称鸿固原。后来汉宣帝墓在杜城南,原名杜陵,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坟较小 (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又叫少陵原。现在少陵原泛指两河之间的地区,南起引镇,北到陆家寨。长约1.8万米,海拔470-630米,高出河面80-150米,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亢,视野开阔,整个原面呈阶梯状上升。

《通鉴》中载道:“少陵原乃樊川北原,自司马村起到塔坡而尽”。其范围南起西安市长安区引镇、大兆乡、鸣犊镇、杜曲镇、韦曲镇、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办、等驾坡街办大部分地区,呈东南---西北走向。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京畿重地,南依秦岭北靠渭水,西俯古城,周秦人物,汉唐将相,文人雅士,高僧大德,登临咏颂之地,古迹文物,星罗棋布,不可胜计。 

少陵原秦汉时称鸿固原,又名洪固原。西汉本始年间汉宣帝葬许皇后于原上,名其陵园为少陵,称该原为少陵原。汉宣帝元康年间造杜陵,又名该原为杜陵原,汉宣帝神爵年间有凤凰栖息于原首,名为凤栖原。神爵三年汉宣帝于原上起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期以来六名并存,人们大多以少陵原称之。 

少陵原的历史可上溯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鲍伯于原上,古鲍国。其故址今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鲍陂(坡)村,秦时称该处为鲍里。周宣王时囚上大夫杜伯恒于原上焦,故址今长安区韦曲镇蕉村。秦东迁咸阳后建宜春院(苑)于原上。秦昭王葬悼太子于原上(今长安区韦曲街办皇子坡村北)。秦末丞相赵高以平民礼葬秦二世皇帝胡亥于宜春苑(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办金呼沱村东北,雁引公路可远望)。汉建都长安后在秦宜春苑基础上扩建上林苑,皇帝诸大臣游猎于原上。尤其汉高祖赐舞阳侯樊哙,食邑于杜之樊乡。(今潏水两岸古樊川)语出《汉书》。汉武帝时大司马霍光居于原上以官职名命其村——司马村,故址今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汉宣帝许皇后族人许延寿官拜大司马曾居此处。汉宣帝时的丞相韦贤,汉元帝时的丞相韦玄成建馆于原畔(今长安区韦曲街办西韦北堡村)汉哀帝相朱博建馆于原上朱坡(今韦曲镇朱坡村)。特别是幼逢多难的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外家(娘家)居原上尚冠里故址今长安区大兆乡东曹村一带。

汉宣帝少年时代生活、游乐、求学于此地,留下了深厚的感情。其登大位后仍念念不忘。宣帝于本始三年(公元前七十年)葬许皇后于原上曰少陵故址(今长安区大兆乡司马村东北雁引公路旁)。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六十五年)起寿陵于原上称杜陵。且改古杜县为杜陵县,迁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以上,以入陵区增加了少陵原上的繁花。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四十八年 )奉宣帝于杜陵。宣帝朝千古贤相——丙吉卒后,葬在少陵原上故址约在今长安区大兆乡东曹村以北。宣帝杜陵周围王皇后陵及陪葬墓不可尽其数。新莽末年延岑于赤眉军战于少陵原上,且大肆毁坏杜陵等陵阙。东汉建武二年(公元二十六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邓禹、冯异等抚关中。冯异率军驻少陵原,修护杜陵等陵寝。其后伏波将军马援率军驻于少陵原上,且令黎民百姓在荒芜的上林苑种地开荒,以度饥荒,以助军需。东汉建立后光武帝、明帝等多次从洛阳驾临关中上少陵原祭拜杜陵,并派兵守护诸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