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歌豪”杜默

(2012-06-30 17:14:08)
分类: 杜氏名人

 

徐州  杜明伟/整理

 

 

赠杜默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

南山有鸣凤,其音和且清。
鸣於有道国,出则天下平。
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
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
携之入京邑,欲使众耳惊。
来时上师堂,再拜辞先生。
先生颌首遣,教以勿骄矜。
赠之三豪篇,而我滥一名。
杜子来访我,欲求相和鸣。
顾我文字卑,未足当豪英。
岂如子之辞,铿鍠间镛笙。
淫洼俗所乐,百鸟徒嘤嘤。
杜子卷舌去,归衫翩以轻。
京东聚群盗,河北点新兵。
饥荒与愁苦,道路日以盈。
子盍引其吭,发声通下情。
上闻天子聪,次使宰相听。
何必九包禽,始能瑞尧庭。
子诗何时作,我耳久已倾。
愿以白玉琴,写之朱丝绳。

我国古代文化中,几人并称的现象很多,为其共有或才学或人格方面的相近属性。而并称三豪者,三人相友善,而际遇则大不同也。然而杜默何以“歌豪”闻名,我以为不见得是此公善于唱歌,只是源于徂徕先生石介的一首诗《三豪诗送杜默师雄》:“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绝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由此看来,三豪意指诗豪、辞豪、歌豪,其实是说三人是诗词歌赋方面的大手笔,后来人们逐渐口口相传,衍变成了文豪酒豪歌豪了。欧阳修也有一首《赠杜默》:“南山有鸣凤,其音和且清。鸣於有道国,出则天下平。杜默东土秀,能吟凤凰声。作诗几百篇,长歌仍短行......”也极尽对杜默的赞美,由此可见杜默的道德才学。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得知,杜默,字师雄,北宋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幼时饱读经书,爱写诗文,但他写诗总是不依格律,反对循规蹈矩,主张诗贵在意境,不能以词害意。所以后人有称“杜撰”一词出于此公者,但我不以为是这样。宋阮阅撰《诗话总龟》卷八记载有杜默的《六字歌》:“仁义途中驰骋,《诗书》府里从容。头角惊杀虾蟹,学海波中老龙。爪距逐出狐兔,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一条路出瓮口,几程身在云中。水浸山影倒碧,春着花梢半红。”还载有杜默作《永叔诗》:“一片灵台挂明月,万丈词焰飞长虹。乞取一杓凤池水,活取久旱泥蟠龙。”

 

一方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杜氏宗谱》简介

杜庆发


  历阳丰山杜《杜氏宗谱》是和县较有名气的家谱之一。它的成书经过大致是这样的。自元入主中原后,大肆杀戮,诸多谱牒付之一炬,《杜氏宗谱》也难幸免。明朝建立后设图谱局,所以诸姓家谱的制式一般都是大同小异。其模式为:谱序、印帖、印示、祠规、祭祀、祭田、祠堂图、家礼仪节、族规、行派、名人传记、亲友礼赞、世系图等。我认为,其中的谱序、名人传记、亲友祝赞等最具历史与文化的价值。


  历阳杜氏至明末因世系无考,族谱仍难成书。到了明朝崇祯庚午年“合族会议修谱与建祠之事,各量力输谷计百有余担,每年转贷加息已将三百担矣。修谱建祠已议定,次岁秋成。”但因明亡清兴,时局动荡,值此悸魄警魂之际,族人饥馑,难以度日。故众议将公祠所积之谷散济族中贫寒之户,修谱建祠之事至此搁浅。


  康熙三十年,族人杜浩,创谱稿于先,公起、有皖续之于后,此乃《杜氏宗谱》最早的版本。今之族谱最早一篇谱序是杜氏十代孙杜诗所撰,其后乾隆三十四年十一世孙杜质丰为重修家谱而作序,十三世孙杜钰分别于乾隆五十五年、道光三年两度作序,以上序文均见诸《杜氏宗谱》。


  《杜氏宗谱》最近一次续谱是在一九九四年。这一次续谱新撰之序文记叙了杜氏历史之渊源。序曰:“考吾氏出自唐尧,历夏商,于周始得姓,时杜柏为宣王臣,以力谏被戮,子孙散之列国,后遭历代兵燹,谱牒无存,慈据欧阳修、石曼卿诗,始知先祖师雄公于北宋卜居历阳,然自宋元以后迄明初,中间三百余年世系无考,自明末至康熙辛未,虽世系不紊,而谱无成书。吾族今之家谱由考溪公首创一卷,公起、有皖二公续之,后经梅墅公列世系,纪行实,载艺文致使吾族书香一脉,信而可稽。”


  吾氏族人视之为家珍,盖经多经磨难,家谱犹存。文革期间,家谱被列为“四旧”,许多宗谱付之一炬。《杜氏宗谱》之所以幸免于难,是因为族人杜仁旺“不孚众望,敢冒风险,保存一牒”。这就是一九九四年之前唯一的一部族谱,从这些谱中所保留的历代序文中,我们能看到自明后期至今和县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今之皖东地区许多名流为之撰文者亦多赖此谱。


  自古女孩不入谱,这种重男轻女的陈腐观念在杜氏今谱中已予摒弃。故《杜氏宗谱》今续本之序中郑重写道:“为倡男女平等,经族人共议:今之入谱者,无分男女。此举上符国策,下合民心,实乃顺乎潮流,更新观念耳。”


  《杜氏宗谱》今续本除了序文,名人传记所占的篇幅也很多,下面摘其要者,介绍几位杜氏先辈:

  杜默(1019—1081),字师雄,北宋历阳人,与欧阳修、石曼卿并称三豪。《辞源》“三豪”词条解释为,“欧阳永叔之辞,石曼卿之诗,杜师雄之歌并称三豪”。《杜氏宗谱》亦有记载。欧阳修称其为“南山鸣凤”,石曼卿赞其“才格自天来”,但因清高孤傲,触犯权贵,故屡试不第后从洛阳携名梅玉蝶回归历阳丰山脚下,植梅于村右。谱中记有杜师雄途经乌江霸王庙时,抱项羽神像大哭而感动神像亦流泪的故事,今天当然无须考证其真伪。但此事被后人写进了一幅楹联之中,把杜师雄的遭际与楚霸王联系了起来,成为一幅名联,悬挂于霸王庙大殿之上,联曰:


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真豪士灵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  

 

 

杜默后人:

 

杜浩,字守,号隐士,元末明初人,因文笔精深,兼长于诗,于元朝至正廿三年(1341年)登进士。元朝覆灭后,朱元璋举贤良,起复旧臣,翰林学士陶安深知浩公,举以应诏,然公耻仕两朝屡聘不起,朱元璋赞浩公重节义而轻功名曰“真隐士哉”。


  

杜浩于故里闭户积学,著有《四书微言》、《南莠村集》。
  

浩公高风亮节,后裔有赞曰:


公佐刺史,恤民艰难。
公赞臬事,奏民平反。
惠流襄国,冤雪秦关。
故乡南莠,锦衣未还。
四百载后,仰止高山。  

 

杜钰,字其相,号梅墅,清乾隆年间人,早岁丧父,在慈母训诫下,苦志读书,十九岁应州试,冠绝一时,督学奖其十金,红绫二匹,以励勤勉。嘉庆年间,在一次廷试中,朝廷重其品学给以“经明行修”匾额,但终因其命运多舛,终身不第。自是闭户著书,其诗多雄深雅健,骨力浑厚,著有《二如堂集》、《乐育堂文集》,陈廷桂为其作序。晚年与陈廷桂、屠木斋(太守)、孟明经等分韵联吟,结为诗社。后受聘撰修县志。
  

嘉庆年间倡建宗祠,三次纂修族谱,立行派,考世系,增艺文,今之《杜氏宗谱》成书多赖是公。现录传胪陈廷桂与之唱和之诗于后。


京师得杜梅墅诗即以原韵奉酬

 
姓字头衔未足称,王郎宦思况如冰,
也思雾泽南山豹,那便风翻北海鹏,
天眷九重叼玉尺,蛮笺万里逐霜藤,
江东故友如相问,恐是秋原十步蝇,
一纸新笺到远处,风流文采艳春跗
磁缄有足联同气,珠应应知锡大儒,
雪夜梅花开蛱蝶,草堂诗名焕璠瑜,
羡君索笑疏香里,樽酒寒山一事无。  

 

有关半枝梅的传说,大多散见于“名贤赠文”中。其中陈廷桂的《梅豪亭诗集序》写道:“卅西丰山有宋师雄先生手植梅”。屠荣在《续刻梅豪亭诗集序》中写道:“乾隆癸已仲春朱竹君学使校士和州,来游梅下,命建亭于其侧,曰梅豪亭,作记勒碑。”宋时梅之所以称之为半枝梅,碑文有记曰:“枝本凡六,其四已枯,枯者如铜,如石,如蛇之死,而骨倔强不解也;不枯者二本,本大五六围,径上三太余,花覆小山”。由于枯荣交错,故曰“半枝梅”。荣者一般经一甲子(60年)便逐渐枯死,此时根下又有新枝破土而出,待老枝完全枯死,则新枝已茁壮长成,如此更迭轮回已近千年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本县范益汉先生曾访梅于亭下,时值半枝梅新老更替之时,范先生即兴为梅豪亭作了一副楹联,联曰:


梅秀花丛新干起,豪歌声中万年春。


  杜氏族人亦有两副古老春联,几百年来一直延用至今,只要看到谁家贴了这两副春联就知道此家姓杜。

  其一:梅花豪北宋,春色满南郊。
  其二:歌豪北宋,梅放南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