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暮初
说儒学保守和死板的人,其实不懂儒学。
事实上,经孔子传承先圣的智慧并集大成后,儒学基本框架就固定下来了。但是,孔子之后的传承逐渐失真,连孟子都只保留了一部分真谛,而孟子之后彻底失传了。这是历史定论。宋代朱熹和明代王阳明都有过相关论述。
以战国时代的荀子、以及汉代的董仲舒为代表,对儒学进行了改良。其结果是,荀子的学生成为法家,董仲舒把儒学僵化成庙堂的治世工具。
而到了唐代的韩愈等人为了抵抗佛教的巨大影响,发起了古文运动。但也只是让儒学兴盛了一时而已,毕竟唐代的佛教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到了宋代的理学出现,又接过儒学的接力棒。尤其经张载、二程、朱熹等人的努力,使得儒学得以续命。特别是朱熹为世人贡献了《四书集注》,重新建构了儒学的新模式,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确定了基本的学科范本。
所以,现在当人们质疑儒学时,遇到一个最现实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学?我们所质疑的是哪个时代的儒学,或者说那个时代的“儒学”是真正的儒学吗?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四书》《五经》都充满了智慧。读不懂,甚至是误读,这也能怪《四书》《五经》本身吗?恐怕不能。
古代由于缺乏纸张等文字记录的材料,所以语言极其精炼。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但对后世带来的巨大困惑就是一段文字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并无定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阅读困难。
近代的各路专家只能凭自己的学识积累,勉强进行解释。但最终的结果是千人千面,不知何人最能接近真相。尤其对于句读、字义,假借等领域各说各理,并无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论。
所以,假如要质疑儒学,首先要明确究竟所质疑的是什么儒学?
当假儒学充斥社会,转而把质疑的对象锁定儒学,这可能不符合良知底线吧。
事实上,孟子早就教导过“必有事焉”,也就是要根据实事来探求其规律,不要被成式所困。为此,他还讲了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孟子甚至还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下》)。
那么该信什么?信事实。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印证事实。从古至今,凡是高明的政治家、军事家哪一个会根据书本所载,按图索骥?反过来通晓儒学经典的人,又有几个能成为治国的能手?
这就是说,儒学并不是只有一堆规矩,还有许多思维方式和具体处理事务的方法。只看见一个部分,或只看见文字的表面字义,无疑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有人公开嘲笑宋代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认为他是在忽悠别人。殊不知,历史上的赵普并不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治世能手。他之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因为他读懂了《论语》背后强大的哲理体系。
而今天的人们读不懂论语,反而认为赵普吹牛。假如赵普吹嘘自己通读儒家的所有典籍,博古通今,文武全才,那么上面的人会怎么看赵普?还能让他安然做几朝宰相?毕竟宋朝是不明不白地夺取了别人的政权,而为此出过大力的赵普难道心中真的不虚?
假如,再让嘲笑宋代赵普的人知道,在日本有商人根据《论语》来经商,并写成了《论语和算盘》,也可能认为是在吹牛。心中一定会想,《论语》与经商风马牛不相及,这怎么可能。但这恰恰是事实。这个商人就是奠定了近代日本经济架构,并有“日本企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经济的领路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
事实上,无论做官还是经商都是与江湖打交道。但江湖不都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人情世故。所以,涩泽荣一主张将《论语》作为经商和立身处世的准绳。而经商的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真懂《论语》的人或许不屑与他人争辩。
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林駧所撰《古今源流至论》。该书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典籍,除《论语》之外,再无其它)。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