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天地立心”,这个“心”是什么意思?

(2023-10-04 21:14:04)
标签:

文化

杂谈

  作者:暮初

      宋代张载的《近思录拾遗》中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被后世逐渐演化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以广泛传播。但我们理解张载的“横渠四句”仍要立足于原典。
       天地本无心,为这个物理意义上的自然界的天地去立一个心,这本身讲不通。所以这个心并不是具体的、形质化的心。《张载集·诗书》也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所以这个心是指“精神核心”(价值观),具有统摄人们精神世界,主导人们行为的功能。
      也就是说,所谓“心”,是指统摄和指挥具体行为的源头和出发点。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荀子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荀子·天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 而张载所主张的“只将尊德性而道问学为心”,这是价值观的标准。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核心”或“中枢”。
       由此,“为天地立心”就是为天下所有的人的精神世界确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通过创造共有的文化认同,以凝聚天下的人心。
       儒家倡导世界大同的理想,但首要条件是人心的大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这就是“为”的目的。而“为”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完善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架构的道德体系,完成人们价值标准的相对统一。
      当然,张载还讲过:“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日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张载集·横渠易说·上经·复》),这就是说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所确立的这一精神核心的主要内容,始终不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
       也就是说,创立“仁义礼智信”这套体系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共同生存,而不是为了束缚人的全面发展。千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思想,绝不仅仅是政治意义和地理概念上的大一统,更是文化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即传承共同的文化基因。
       简而言之,“为天地立心”,就是为人类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底层逻辑,创建共有的文化认同,精炼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生民立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生存指明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自我定位以及自我价值评价。“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接续儒学的原教旨,正本清源,还儒学的本来面目。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移风易俗,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王阳明曾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这才是“心”的正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