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接触到不少儒家文化中的概念。但说实话,毕竟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已相去甚远。所以要真正达到像古人那样的理解程度还是很难。
我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专业研究儒学,或者其它的传统文化,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可以了。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孔子曾说,“过犹不及”。是指凡事做过了头,其实与没有做到位一样。所以,理解“忠”这个概念,也要秉承这样的原则。
在《说文解字》中,有“忠,敬也,尽心曰忠”的记述。也就是对人、对事都能做到尽心尽力,这就是“忠”的基本含义。
“忠”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是做人的美德之一。儒家有“孝悌忠信”,称之为“四德”。《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
先秦时代,“四德”用来评估一个人的德行规范。而孔子则以“文行忠信”四个部分作为设立教育的内容。《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自汉以后,“忠”遂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道德范畴。但是要注意它并没有列入“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范畴。
曾子曾将孔子的“道”概括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由此说明“忠”在孔子心目中的分量。
而孔子认为,“忠”与“恕”虽然相通,但有区别。“忠”更强调积极作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就是要求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解:“尽己之谓忠,推已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尽自己的所有努力这就是“忠”,而推己及人就是“恕”。
但我们仍要注意二点:
第一点,自古以来,对于“忠”的理解,区分了正统理解与民间理解二个体系。正统的体系是“孝悌忠信”,而民间的体系是“忠孝节义”。
“孝悌忠信”四德前面已经说过。而“忠孝节义”这个词,出于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也就是说,在百姓心中树立“忠孝节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而通过道德的自我约束,让社会处于一种平稳状态。而宋代洪迈在《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中,将其更加具体化:“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即忠臣、孝子、节妇、义夫。
也就是说,“孝悌忠信”与“忠孝节义”中的两个“忠”,程度有所不同。
以
“孝悌忠信”中的“忠”为例, 孔子认为,根据对象的不同,“忠”有三个层级:
一是与人交往中体现忠诚老实,真心实意地替人谋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其中重点是对待朋友的态度。比如,对于朋友的不当之处应该提出忠告“忠告而善道之”“忠焉勿诲乎”(《论语·宪问》。提倡“主忠信”(《论语·学而》)。
二是全心全意为君主效劳,“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yi)》)。
三是忠于自己的职守。“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而“忠孝节义”中的“忠”,集中强调对于君主全心全意的服从和效劳。因此对象有所收窄。千百年来,通过戏剧、民间文学、家族祠堂、牌坊等形式的影响和传播,在民间“忠孝节义”的思想要比“五常”来得更加普及。
第二点,也就是要澄清的一点。我们总认为儒家倡导对于君主无原则的愚忠,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当君主有失德行为,可以不忠。甚至可以除掉君主。比如,孔子所推崇的周朝(以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为代表)以及周礼,之所以理直气壮地推翻商朝,理由就是商朝的君主失德。
语出自《孟子·梁惠王
下》,全句是“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大意是,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这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而《孟子》中确实有许多让君主头皮发麻的言论。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明代规定,科举考试内容必须从《四书》《五经》中取考试题目。但是,《孟子》中的许多内容不被朱元璋所喜欢。据统计,当时朱元璋下令删除《孟子》中八十五条,剩下才一百七十多条,并且规定被删除的八十五条“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这样的一层意思,这就是对于“忠”的理解,与时代性、阶层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