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宗美学与日本茶道的精神

(2022-03-19 22:34:47)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日本文化掠影

(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和抄袭)


 日文编译:暮初

      暮初按:日本茶道之所以能称之“茶道”,是以禅宗美学融入“吃茶”的缘故,由此禅宗的审美观念铸就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假如日本茶道一旦剥离了“禅宗”的审美准则,那么茶道就将失去其灵魂。暮初于学习日语之余,偶尔于网上看到一篇日语短文,因其颇具禅宗式洗炼文风,不忍其伏于暗处,故将其全文翻译出来,以作分享。


 禅宗美学与日本茶道的精神

       在普遍的认知中,禅宗美学被视为“生命美学”,或是一个高深莫测的美学体系。事实上,禅宗美学却是如此的简洁。

       现代所称的“禅宗美学”本质上是佛教经中国化改造后所形成的美学体系。也就是说,佛教中的“禅”就是众生的本性,具有“众生即佛”的文化基因。而禅宗中的“禅”更强调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自见本性等独特内涵。因此,禅宗中的“禅”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静心思虑”的理解。

       日本禅学的著名人物铃木大拙指出“(禅)就是本来面目,是内在最深处的自我,或许就是生命的本体。由这个语境,禅宗美学可以称之为生命美学”。

       神坂雪佳(牧童)(19091910)也曾指出,禅宗美学共有三个层级,更准确地说是南禅美学呈现三个层级的明显特征。

       第一层级是六祖慧能的“道由心悟”

        第二层级是南方禅宗所提倡的“即心即佛”

        第三层级是马祖道一晚年所提倡的“非心非佛”

  

        这三个层级之间具有无缝衔接、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即心即佛”的层级,人性与佛性、不洁之心与洁净之心之间看似二元分别,但并未完全割离。

  而处于“非心非佛”层级,人性与佛性、不洁之心与洁净之心之间已无分别。呈现所谓“无分别心”的特征。换句话说,对于一切事物不加“分别心”。在禅宗看来,有了“分别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六祖慧能提倡“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思想。而“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无分别”的结果,也是从烦恼中脱身的必由之路。

     “无分别”的思维方式与世俗的理性思维方式相对立。如同与“后结构主义”所构建的体系与二元理性思维方式相冲突那样,“无分别”的思维方式同样也"抵抗"着世俗的理性思维所形成的思维障碍。

   

       一、禅宗美学与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ion作为一种思想潮流,起源于法国,兴盛于美国。其主要思想是随结构主义思潮发展过程而兴起。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7.15 - 2004.10.8是世所公认的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而雅克·德里达所“攻击”的目标就是结构主义以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译者注: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是雅克·德里达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总称。泛指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而“逻各斯”的本意是指“语言”,也涉及“思想”。

       雅克·德里达并不认为自柏拉图以来,人们的思想与语言之间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他认为,语言与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从而提出了“解构”这一重要概念。所谓“解构”就是包含了“解体”“分崩离析”“瓦解”“消亡”等含义。

       也就是说,雅克·德里达通过“解构”这一概念,颠覆了结构主义的自圆其说,以及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体系。简而言之,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永远不可能与所描述的对象物保持完全的一致性”。这就是说,语言与对象物之间具有分离性,或者说仅局限于相互啮合的过程。


        二、语言的不可确信--“禅之问答”

       其实,禅宗的发展也是如此。自它发迹以来,至今也如同后结构主义那样对于“语言”的可靠性抱有怀疑的态度。因此,禅宗的“心性的本体”是一种脱离语言的意象认知。比如,“说似一物即不中”“开口即错”等描述就包含了这层意思。

  仰山慧寂禅师在开悟之前,拜会为山灵佑,于是有了以下的对话:

     达摩祖师自西而来,何解?

        为山灵佑答道:“是一个绝好的大灯笼”。

        仰山慧寂再问“仅仅如此?”

        为山灵佑反问道“难道还有其它吗?”

        无法洞悉其中玄妙的仰山慧寂答道“完全不明白您在说什么”。然而,对于仰山慧寂无法洞悉“本体”的迟钝,为山灵佑除了加以叱责和训诫,也由此判断仰山慧寂并未真正开悟。

  为什么?其实在仰山慧寂在语言中就透露出一种“执念”。而为山灵佑所表达的语句“一个绝好的大灯笼”是一种暧昧模糊的语言(译者注:即是一种比喻)

  无论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心性的本体”,都无法做到简洁、准确,因此大多数禅师在向弟子讲义、布道的过程中,总是强调“不要只记住我说过什么话”。为什么?就是因为师傅的语言中也有着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对于“活法美学思想”而言,心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所有的语言。由此,“心”的范畴突破了“成法”的范畴。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不立文字,直指本心”就是跨越了语言壁障,而“非法非非法”就是跨越了“法障”。

  因此,要了解“活法美学思想”,就要重视心与法、心与语言的内在审美关系。临济宗的义玄曾说过“法者心法,心法无形”。

  而黄龙死心也说过“你,对于众人都执着于参禅怎么看?而禅并不在书册之中”。

       也就是说,黄龙死心对于众人把“禅”理解为具有某种确定性而深陷其中的现象表示担忧。本意是进一步强调“禅”并不在语言所能明确表达的地方。

        某人向保福殊禅师问禅,“禅究竟如何?”。保福殊禅师以“蝉”为例,回答道“秋风渐起,即便在夕阳笼罩的美好景色中听蝉鸣叫,也让人无法忍受”。(译者注:禅即自然,与人的习性有所违和) 。保福殊禅师以“蝉”为例,指代“禅”(在汉语中,“禅”与“蝉”同音)。

      当被问到“祖师禅”时,保福殊禅师回答道:“更胜于南华塔外的松林深处吸风饮露”(译者注:仍以“蝉”为主体设喻)。在这里仍然将“禅”与“蝉”不加区分地设喻。这就是说,保福殊禅师的目的在于启发询问者,并不拘泥于语言的束缚,而是以心超越语言,实现对于心中意象的表述。


        三、禅宗美学与后结构主义的相似性

  后结构主义禅宗美学在超越自我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一个是通过“分化”(译者注:概念的解构)的方式,另一个是通过“无分别心”(译者注:意象的重合或融合)的形式,犹如形而上学。或者说,是通过超越世俗理性中的“自我”,进入到完全自由的人格境界。

  但是,禅宗美学大师与后结构主义者在后续行为的细节上仍有较大区别。但也不可否定他们在突破语言壁障上有着共同主张。

  如持“平常心”的意识,那么就能捕捉到“禅”的真谛和它的美学本质。

  作为禅宗洪州宗的代表人物,马祖道一提出“平常心是道”的命题。其中不但包含了六祖慧能“道由心悟”的思想,还表现了禅宗那种顺应自然的独特气质。

  马祖道一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来参禅悟道,也就是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某种解脱。这就是禅宗与其它传统佛教,或其它宗教的最大区别所在。

  总而言之,后结构主义与禅宗美学,在超越自我、超越语言、超越权威、超越幻想等四方面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或许这些相似点的形成,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必然性或偶然性,但两者都是呈现非理性,以及反驳二元对立的观念。

  世界之中原本就有更多的多元存在,以及无秩序状态存在,由此人类生活以及相关思想中产生某些相似点也算正常。

 

   四、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茶道受中国禅宗的熏陶而被创造出来。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并开始了茶叶的制作。到了明代,日本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茶道。

  12世纪末,日本临济宗始祖荣西开始种植用于抹茶的特殊茶种,他将绿茶制备技术从中国带回了日本。由于将绿茶的苗种植于京都附近宇治的私家领地上,因此直到现代这个地区所产的茶仍被称之为“日本最优质的抹茶”。之后,荣西对那些致力于传播既苦又涩的茶饮料的弟子们给予奖掖。

  16世纪,千利休大师将禅学融入茶道,提倡“和、敬、清、寂”的理念,自此现代意义上的茶道才正式定型。

  这就是说,茶道其实就是佛教、道教、儒教的一体化,并由此诞生具有自我特色的精神文化形式。形式上统合了各种生活艺术。

  茶道中“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哲学思想,以及“非对称”“简朴”“素淡”“枯槁”的美学思想,平等、互敬、恬淡的道德观念,以及“慎独”理念下的自省精神等共同构成了日本茶道的特征。

  喝茶这件事本身不是难事。而真正难的是将自我的精神世界精准、正确地融入到茶的境界之中,这似乎就与参禅这件事相通了。

 此外,对于茶室的配置,要求既格调高雅,又简朴淡雅。在室内9平方米的榻榻米上,参加茶会的人们不分贵贱,净心静气地鉴赏眼前的茶。在自我营造的寂静之中,忘记尘世间的各种杂念,让心神与自然相融和。

 

  五、日本茶道的恶弊

  日本茶道的发展过程,并非那样的尽善尽美,也有遭到人们诟病的地方。比如,茶道原本要求舍弃豪奢的习气,追求朴素的风格,但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反而把这种习气带入茶道。而日本的工匠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乘机故弄玄虚地制作一些号称具有缺陷美的丑陋茶具。

  此外,日本茶道也逐渐陷入了“流派主义”的恶俗之中。原本以自由阔达的生活艺术为内涵的茶道,也逐渐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

  假如这种状态再持续下去,那么所谓的日本茶道就只剩下了形骸,而丢失其灵魂。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柳宗悦对于这种呈现出衰败颓势的日本茶道流派主义也曾提出强烈的批评。

      总之,真正的日本茶道秉承于临济宗义玄和马祖道一的自由精神,重视日常心和平常心,尽可能地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有价值的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茶道的感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